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卫生飞越二十载 健康走进千万家

2011-04-14 00:00:00    作者:周明灯 星梓    来源:今日高邮

——“我看邮城20年”之卫生篇

 市卫生局局长赵国祥告诉记者,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1990年与2010年相比,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73.57岁上升到77.98岁,婴儿死亡率由20.36‰下降到3.66‰,孕产妇死亡率由34/10万下降到0/10万。这三大指标的“一升两降”变化,标志着20年来我市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卫生机构建设大提速

 上世纪90年代初,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中心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但仍存在医疗卫生机构规模小、标准底、配套不齐等情况。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驶入快车道,以市人民医院现代化门、急诊大楼和住院大楼,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大楼为标志,市妇幼保健所以及部分乡镇卫生院搬迁工程的逐步推进,使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乡镇中心卫生院在实现“一无三配套”(无危房,人员、房屋、设施三配套)后,有25家建起式样新颖、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的门诊楼,80%的单位新建或改建成带有卫生设施、装备空调、彩电的“宾馆式”病房。与20年前相比,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建筑面积翻了两番,市人民医院建筑面积增加5倍。

卫生服务能力大提升

 上世纪90年代起,市卫生系统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岗,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择优录用,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活力,实现卫技人员学历结构逐步从以非规范学历为主向规范学历为主的转变。同时,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卫技人员学历、职称层次和服务能力。据统计,目前全系统大专以上学历、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卫技人员与职工总数之比较20年前上升45个百分点,获得高邮市及以上中青年专家称号的有38人。在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型发展转变中,1993年起,我市先后有16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一级甲等卫生院, 24家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扬州市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并向江苏省示范乡镇卫生院迈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创建成国家二级甲等医院(中医院)后,擂响向基本现代化医院挺进的战鼓。1993年7月,我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第一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1997年7月我市创建成江苏省爱婴市,1999年3月我市被江苏省政府列入“首批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市”。

2005年以来,我市加快改善公共卫生机构条件,先后投入200多万元为市疾控中心添置配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疾病控制相关仪器设备。投入1800多万元为20个乡镇卫生院添置更新放射、检验、心电、B超和手术室设施设备。争取上级财政资金435万元为160家卫生站添置必备的设施配备,改善农民就医条件,提升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同时争取国资7000多万元,对全市20个镇卫生院和部分市直医疗卫生单位的用房全面改造,新建、改建工程面积2.6万平方米。目前,全市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建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209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面积达到或超过100平方米,七室分开、流程合理,基本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

我市在强化人才、技术、设施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卫生行风尤其是医德医风建设,教育引导医务人员走德技双馨的成才之路。连续开展23届“白求恩杯”竞赛,“学习吴登云、奉献在岗位”,文明单位(行业)、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规范收费医院、无“红包”医院和群众满意医院创建活动,以及评选“医德医风标兵”等,社会对医疗卫生综合满意度达95%以上,全系统连续6年被评为扬州市文明行业。

城乡环境卫生大改善

农村改水改厕和卫生镇村创建对推动城乡卫生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卫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改水工作如火如荼。2001年8月,经江苏省爱卫办检查验收,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80.4%,自来水受益人口66.9万人,达到江苏省自来水普及市标准,基本改变农民“春天吃泥水、夏天吃药水、秋天吃臭水、冬天吃黑水”的饮用水卫生状况。随后我市实现城乡自来水全覆盖,同时加强饮水卫生监测,推进区域供水,让农村居民真正吃上安全卫生水。2003年,全国爱卫会授予我市改水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农村改厕向纵深推进,彻底消灭露天茅坑,到2010年底,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9.2%,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2.8%以上。在全面推进群众性健康教育,紧紧围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深入开展“健康江苏社区行”活动中,我市被列为全国健康村建设3个试点之一,成为全国样板。

医疗保障农民大受益

1991年4月18日,《新华日报》在头版以《大病合作医疗  群众齐声赞好》为题,报道我市推行“大病合作”所取得的成效。随着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我市推行的“以乡统筹、大病合作”的合作医疗制度,主要靠农民自己掏腰包,从0.5元到二三元不等,由各乡镇统一筹集、储存、使用、管理合作医疗资金,化解农民患“大病”、“重病”的经济风险,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1997年,“大病合作”统筹基金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5.5元。这一合作医疗模式受到卫生部和省、扬州市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肯定,并作为一种基本模式在全国推广。200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省、扬州和高邮市、乡财政,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当年筹资标准为30.8元,其中参合农民缴10元;2010年提高到150元,其中个人缴30元。保障水平越来越高,而个人出资占筹资总额的比例却越来越低,由2003年的1/3下降到目前的1/5,最高补偿由最初的2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10万元,参合率由91.2%上升到99.8%。去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2.07万人,103.35万人次受益,发放补助金8571.9万元,补偿最多的8.65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不断扩面,城乡居民大病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建立大病医疗救助资金与新农合补助金同步结算制度,对农村五保户、低收入人群和重大疾病患者实行事前救助。“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初步形成,惠民医院和惠民窗口落实特困人群就医优惠政策也日益规范和深化。

2009年起,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并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的服务项目由2008年的3大类8项扩大到9大类22项。2010年,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中的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4459人(每人400元)、农村妇女孕前补助叶酸4520人、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5405人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病有所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正在我市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同质化的阳光普照城乡居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