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0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写在市第十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 (上)
6月的秦邮大地,收获着盛夏的果实,播种着金秋的希望。中国共产党高邮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即将隆重召开,翻开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画卷,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5年来,83万高邮人民在中共高邮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和应着奋力拼搏、追赶跨越的时代旋律,伴随着争先进位、创新发展的铿锵足音,解放思想干、激情惯性干、创新务实干、团结一心干,干出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新高邮,提前两年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 壮大变强
5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实信心、迎难而上,奋勇争先、乘势而上,使一次次挑战变为一次次发展机遇,使一个个困难,化为一股股前行的动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面对区域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面对发展标杆大幅提升的具体实际,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精彩布局,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96亿元,是2005年的2.4倍;财政总收入35.1亿元,其中一般性预算收入14.4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5倍和4.1倍。通过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跃上了千亿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了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5倍、5.2倍和9.5倍。5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现代高效农业持续发展,建成现代高效农业79.2万亩,201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3亿多元,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
服务业一直是我市发展的“短腿”。5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以及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一系列服务业新兴业态竞相开放,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2.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5年来,通过推进农业增效、工业转型、服务业提升,2010年底三次产业的比重优化调整为17.3∶50.2∶32.5,二三产业比重5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呈现出农业占比持续缩减,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服务业贡献不断增大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5年来,我市还摘取了多项国家级桂冠,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科技先进市、中国路灯制造基地、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中国民歌之乡等一串串耀眼的光环,极大提升了高邮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靓丽度。
一组组数据、一份份收获,无不让人震撼喜悦,无不让人激情四溢,无不让人壮志满怀,奋进中的高邮在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征程中正释放出更加惊人的能量,阔步向前。
尽展魅力 活力四射
去年,总投资60亿元的康博高纯硅等一批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成功落户高邮,再次揭开我市园区大开发、招商大行动、项目大建设的历史新篇章。经过5年的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更坚实、要素更富集、动力更强劲。市委、市政府以着眼当前、决胜未来的胆识和气魄,着力实施园区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市经济开发区的加快发展,力促三年“三大变”。目前,开发区开工建设项目一茬接一茬,竣工投产项目一个连一个,园区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落户项目如“雁阵式”加快发展;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南经济新区项目建设在创新发展中正释放着诱人的魅力;高邮镇工业集中区、郭集灯具园区等一批乡镇工业园区,似春花烂漫、竞相开放。“十一五”期末,全市各类园区累计开发面积26.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2300多家,园区的集聚效应呈“裂变爆炸”式释放。
5年来,我市创新招商模式,创新服务理念,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86亿美元,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335亿元,均是“十五”的7倍,尤其是去年我市取得了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56亿美元,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00亿元的骄人业绩。
5年来,我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全力实施重大项目发展战略,5年累计引进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0多个。特别是去年,总投资60亿元高纯硅项目的落户,中天水力与中国航天动力的重组合作,以及一批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使我市重特大工业项目、与央企合作项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零”的突破。全市项目建设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加快、质态不断提升的喜人态势,有力地促进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
5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5年来,每年坚持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累计投入198亿元,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新景观,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使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3.8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扩大到39.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21万多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5.8%。尤其让人欣喜的是,我市以撤县设市20周年为契机,先后实施了城市东入口、文游广场、大小淖河、净土寺塔广场、珠光路、通湖东路、海潮东路等一批城建亮点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建成,就犹如一座座宽敞的“城市客厅”,一条条飞舞的“耀眼彩带”,让高邮更具魅力和活力。
5年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5亿元,建成了三级以上公路300多公里,形成了“七纵五横”的骨干公路网络,行政村实现了灰色公路村村通。随着省道333、237的建设推进,京杭运河特大桥的顺利建设,我市大交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一个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新时代正扑面而来。
如今的高邮,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一个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正以她独具的魅力和活力,吸引着海外宾朋来邮旅游观光、探访古迹、采撷风情、休闲度假;诚招着各方有识之士来邮投资兴业、放飞理想、实现价值、成就大业。
最美不过百姓笑脸。5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民生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幸福为导向,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全市人民群众充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5年来,市委每年以一号文件形式下发改善民生的政策意见,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先后实施了文化高邮建设、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后街后巷改造、大小淖河改造、文游广场、净土寺塔广场建设,以及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平安高邮、法治高邮建设等一系列以改善民生为主的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升。
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25元;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6000余人,“零就业”家庭连续40个月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8200多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区域供水受益人口达50多万人;生态市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8个乡镇通过了国家生态镇验收;全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98.9%,高邮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今年4月,我市顺利通过省小康社会创建验收,群众满意率达80%以上,在全省名列前茅。
百姓的笑脸向人们渐次展现出一幅幅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幸福图景。以人为本、发展为民、幸福民生,赢得了全市上下的认同和支持,一个经济更加发达,创新更加活跃,文化更加繁荣,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政治更加清明的魅力新高邮,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福祉。
回顾5年的光辉历程,有太多的时刻让人振奋,有太多的业绩令人自豪,也有太多的感动使人动容。根植历史、着眼当前、决胜未来,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已为我们描绘出一条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建设“五个高邮”这一具有时代特征、高邮特色的发展之路。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弘扬“四干精神”,瞄准新目标、踏上新征程、绘就新蓝图,不断开创高邮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新高邮,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