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丁一向市第十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编

2011-06-14 00:00:00    作者:文件    来源:今日高邮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基本经验

       

在全面达小康的宏伟征程上追赶跨越的五年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高邮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建设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

五年的奋斗,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2010年实现GDP254亿元,是2005年的2.4倍;

财政总收入35.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4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5倍和4.1倍。

全部工业产值跃上千亿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5倍和5.2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65亿元,是2005年的10倍。

建筑企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是2005年的4.9倍。

建成现代高效农业79.2万亩、农村“三大合作”组织824家。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2.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提前两年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五年的奋斗,开发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日益凸显。

“十一五”期末,全市各类园区累计开发面积36.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351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8.5平方公里、1359家企业。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86亿美元,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335亿元,均是“十五”的7倍;累计出口11亿美元,是“十五”的2.9倍。

项目建设数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加快、体量不断攀升,特别是去年成功落户了一批10-60亿元的重特大项目。

五年的奋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累计投入198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3.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21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5.8%。

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实施了城市东入口、文游广场、净土寺塔广场、大小淖河等一批重点工程,拉开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形象,振奋了民心士气。

连续四年被评为省土地执法模范市,建成三级以上公路300公里,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11%,18个乡镇通过国家生态镇验收。

五年的奋斗,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全面小康创建群众满意率80%以上,名列全省前茅。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073元、882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8亿元,比2005年增加80亿元。

五年的奋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切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高层次人才集聚,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力度加大,倡导“四线六心”工作法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

五年奋斗,积累宝贵经验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优先。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坚持真抓实干。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够多,做大总量与加快转型的任务仍然紧迫而艰巨;二是土地、资金、人才、用工、电力等要素的制约加剧,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有待进一步创新;三是乡镇发展不平衡性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四是社会思想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五是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问题,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等。

向着建设幸福美好的现代化新高邮奋勇前进

未来五年,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正处于支撑能力大幅提高的黄金发展期,正处于竞争压力加剧的攻坚关键期。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两个率先”、建设“三个扬州”新要求,以融入沿江为目标,以创新突破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树立后发先至的志气和决心,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实现一个跃升: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二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县市排名中跃升5位。

实现两个倍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5年分别超1.6万元、3.4万元。

实现三个高于:GDP增长速度高于苏中平均水平,到2015年突破60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到2015年突破1000亿元。

未来五年,我们要跑出高邮速度,加快融入沿江,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富裕、创新、生态、文化、幸福”的新高邮,建设一个小康水平更高、现代化图景初现的新高邮,建设一个让全市人民感到幸福美好、引以自豪的新高邮!

全力建设更加“富裕、创新、生态、文化、幸福”的现代化新高邮

(一)着力建设产业强、园区强、综合实力强的现代化新高邮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高起点制订产业规划,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企业规模,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到2015年,“两新三主”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80%以上,力争培植10亿元企业30家以上、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2600亿元,建筑企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深入推动开发开放。进一步加快园区“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市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提升集聚、服务、融资和创新功能,保持重大项目集聚、基础设施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的强劲势头;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园要进一步高点定位、科学规划,进一步在项目引进、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特色发展上下功夫;乡镇工业集中区要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提升建设水平,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板块特色。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十二五”期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年均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14亿美元,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650亿元,到2015年自营出口超6亿美元。进一步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今后五年建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0个以上、投入超过100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突破提升,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业拓展提升,重点推进一批物流园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物流总营业额超10亿元。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为高邮的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加强科技兴农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建立农业现代经营体系。到2015年,建成一批千亩以上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园区,90%以上的村建成高效农业特色专业村,设施农业达20万亩,确保“三大合作”组织稳定在1000家以上。

(二)着力建设创新驱动、改革推动、活力涌动的现代化新高邮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要强化产业支撑,制定实施“产业创新升级计划”,加快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加快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力争到2015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2.5%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3%以上。同时,要强化主体支撑,强化投入支撑,强化服务支撑,强化产学研支撑。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创新完善管理格局,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完善推进“阳光三问”,阳光问政推动决策管理民主化,阳光问责推动行政和执法行为规范化,阳光问效推动工作成效最大化。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预警、矛盾调处、应急管理和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五大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以“亲商、安商、富商”和“亲民、爱民、为民”为导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阳光型、效能型、创新型政府,在优化服务、提高效能、深化改革上下功夫。

倾力构筑人才高地。加强人才规划,加大人才投入,加强人才集聚,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力争到2015年全市人才基金突破2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4%以上。

(三)着力建设城乡一体、生态一流、面貌一新的现代化新高邮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3%,中心市区常住人口30万人以上,扬州市级以上重点中心镇常住人口3万人以上。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打造更多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城市精品,推动实施城市数字化管理。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能源、交通、供电、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创新推动集镇建设,推动菱塘、三垛、临泽和界首、卸甲等重点中心镇完善规划、做出特色,带动其他镇加快建设,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提质推进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坚持低碳发展,强化节能减排,打造森林城市,使“生态文明”成为高邮的重要品牌。

(四)着力建设文明开放、文化繁荣、文脉彰显的现代化新高邮

建设文明开放之城。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开明开放,弘扬创新文化,提升城市文明。

建设文化繁荣之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努力把高邮建设成为文化名市、文化强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制定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到2015年,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6%以上。

建设文脉彰显之城。要加大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力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成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五)着力建设人民收入好、公共服务好、百姓心情好的现代化新高邮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巩固提升全面小康创建成果,真正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人人拥有可靠稳定的好收入,让人人拥有均等完善的好服务,让人人拥有和谐幸福的好心情。

全面实施新时期党的建设创新工程

今后五年高邮能不能实现创新突破、跨越争先,党的领导是关键。

立足融入沿江,进一步加强思想解放。全市上下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瞄准沿江,放眼苏南,更加自觉、更大力度地解放思想,大力弘扬和践行解放思想干、激情惯性干、创新务实干、团结一心干的“四干”精神,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创新突破、融入沿江提供最强大的精神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解决加快发展的胆识问题,切实解决加快发展的路径问题,切实解决加快发展的责任问题。在高邮发展的重要关口,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重、以民生为重,经常问自己“我为发展能做些什么?我为发展做了些什么?我在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以“三问”塑形象、聚共识、强合力、促发展。

立足加快发展,进一步打造干部团队。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科学考核评价干部,完善干部培养机制,充实壮大干部队伍。

立足创先争优,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党组织基层建设,创新党组织领导机制。

立足风清气正,进一步提升能力作风。要密切联系群众,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到农村、社区和基层开展驻点调研,轻车简从,住下来、扎下去,每年10-15天时间,努力做到“三解三促”: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提升能力素质,大兴“三学”: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做到“三宽”:胸襟宽、眼界宽、思路宽,推动“三创”:创业、创新、创优。同时,要强化党纪教育,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廉政责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