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1 00:00:00 作者:周麟 来源:今日高邮
——农业转型升级 集体经济壮大 人均收入增加 幸福指数提升
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年、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突破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万元攻坚年和小康幸福指数提升年的“四年”主题,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突出重点和难点,闯出三农工作新天地。据有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16.65亿元,同比增加2.03亿元,增幅达13.9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15元,同比增长18.7%。
现代农业:四个转型天地宽
今年以来,我市以现代农业 “211”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四个转型”,即:通过做大优势产业、打造亮点工程、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产业链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发展专业合作、做强龙头企业,加快经营主体转型;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实施名牌战略、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型;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土地流转、完善社会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加快公共服务转型,使全市高效农业建设量质并举、亮点纷呈。
上半年,全市新增高效种植业面积7.76万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4.5万亩,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5.2%和225%;其中:新建设施农业面积1.45万亩、设施渔业面积1.65万亩,分别占全年目标任务的72.5%和103%。19个乡镇的27个园区申报了全市“十佳农业园区”。高邮鸭产业园区被认定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作为扬州市唯一符合条件的园区申报了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国鸭文化博物馆顺利建成开馆,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嘉宾的普遍赞誉。
村级经济:三级帮扶后劲足
到2012年底,全面消除村集体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村,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硬性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年初,由市委组织部、农工办,市民政局牵头,组成4个小组,围绕村级干部能力作风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债务化解和扩大行政村规模等课题,对全市村集体经济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摸清了家底,排查了问题,剖析了原因。截至去年底,全市年经营性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村有237个,占81%,其中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79个,占27%。
针对这一实际,市委、市政府以79个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为重点,及时研究落实了三级帮扶措施。通过积极争取,将22个村列入扬州市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试点,接受扬州市物业、产业项目帮扶,其中12个村各新建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10个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分别由扬州市财政给予85万元或100万元的扶持,市、乡两级财政分别配套50万元,各村自筹15万元。同时组织本市56个市级机关部门,按照“2+1”的方式,帮扶28个村,实施“3111” 脱贫攻坚项目,即:用3年时间投入100万元,兴办1个物业或产业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除此以外,剩余的29个经济薄弱村,在2012年前,新建或利用旧校舍、旧村部改造厂房1000平方米以上的,由市级财政给予10万元的补助。目前,三级帮扶已全面启动,近期将举行扬州市帮扶我市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农民增收:五措并举成效显
今年是“农民三年人均增收三千元行动”的第二年,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要突破万元大关。年初以来,我市通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发展农村“三大合作”、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等五项措施,扎实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不断加快。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15元,比去年同期净增997元,增长18.7%,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扬州市位列第一。其中:工资性收入为4380元,同比增长21.2%,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69.4%;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为1687元,同比增长11.9%。
幸福家园:百件实事进展快
年初,市委、市政府围绕全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一目标,梳理确定了百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及考核奖惩办法。目前,百件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有95件启动,其中5件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68件已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上半年,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6856人,完成年度目标68.6%,新增农村实用技能培训3.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5%,新增农民创业培训99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5%;新增民营企业1467个,完成年度目标66.7%,新注册亿元以上有限公司13个,完成年度目标52%;新增民营注册资本84.5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70.5%;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达82.4%。与此同时,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组织开展突击月、打造示范工程等活动,累计投入资金4615万元,清淤河道563条、完成土方1410万方,清运垃圾22015吨,使全市农村环境有了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