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2 00:00:00 作者:周雷森 来源:今日高邮
“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市“科技兴市”动作频频,硕果累累。
今年以来,全市引进吸收重大科技成果6项,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获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28项,实现高新产业产值162.1亿元;
引导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已签订产学研合作正式协议28个;
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引进高层次人才8名 ;
完成专利申请96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9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正在积极申报中……
科技创新是地方经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站在“十二五”开局节点上的高邮,正以清醒的决断、准确的发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招才引智”补“短板”
日前,根据扬州市人才办《关于确定2010年度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资助人才名单的通知》精神,我市引进的17名高层次人才喜获2010年度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专项资金资助,资助总额达660万元。17名获得资助人才中,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1名,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6名,优秀博士10名。无论是资助人才数,还是资助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我市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有一个自身无法解决的不足:缺少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匮乏,研发条件和手段落后。这一不足,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掣肘越来越明显:制造业的产出和利润不匹配,工业企业平均产出利润率不高。
“高邮要加快发展,必须先加强科技发展。没有人才、没有院所,那就走出去‘招才引智’!”———高邮上下的思路逐渐清晰。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实惠,还在事业上给予他们发展的平台、政治上给予荣誉、感情上给予关怀。早在2007年初,在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实施之前,我市就出台相关政策,重奖“科技功臣”。正因为有了先人一步的创新意识和科技人才储备,2007年,来邮创业的海归博士张扬喜获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的首批人才资助资金100万元,成为当年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奖扬州大市唯一获得者。同时,我市大力实施科技“3+1”工程,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投入至少200万元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新人才,并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高邮市引进人才安居房供应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仅2010年,市财政就安排科技三项经费预算1500万元,专利资助资金100万元,人才资助资金150万元。此外,开展“高邮市科技功臣”评选活动,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增强科技人员开展创新的热情,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许多企业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顺大公司在投资上马单晶硅及多晶硅项目后,在半导体材料专家梁俊吾院士带领的团队指导下,项目的一期工程从奠基开工到产品顺利产出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且产品纯度远高于国内同行水平。江苏浩明集团与东南大学李国安教授合作,研发出“高速节能灯自动生产线”,浙江阳光集团慧眼相中这一高科技产品,主动同“浩明”强强联手,联合开发市场,目前,该产品紧俏到“有钱买不到货”的程度。
企业跑出“加速度”
“科技创新就是华富的命脉,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华富的今天。”华富集团老总居春山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该公司从1990年开始涉足蓄电池行业,靠代人加工、贴牌生产勉强度日,到上世纪90年代末几乎濒临倒闭。2000年,一位朋友向居春山推荐了胶体蓄电池这一新产品,当时胶体电池因技术不太成熟、成本高等原因在市场上并不叫好。居春山经过一番调研论证,确信符合中国国情和老百姓需求的电动车业大发展必将带来蓄电池市场繁荣;同时,胶体电池也是华富实施错位竞争、从传统铅酸蓄电池巨头重重包围中拓开生存新空间的机遇。于是,居春山三顾茅庐,买下胶体电池专利技术,并再投巨资,请中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行业专家权威不断改进质量,使电池的质量性能明显提高,从此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一路走红。
在市委、市政府“科技兴市”战略的指引下,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被全面激发,纷纷走上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的“蝶变”之路。宏远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州大学等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5%以上,并设立“江苏省低压电极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公司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先后开发出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5项,还承担了国家、省级科技计划1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3项。宏远公司不仅在科技创新中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近年获得各类扶持资金上千万元。
在高科技企业全力发展冲刺的同时,我市一大批传统企业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扬州和益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近几年通过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公司发展速度惊人。公司负责人认为,公司之所以有如此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新产品开发。和益公司拥有扬州市级产品技术研发中心,3个开发小组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几乎每月都有一个新产品问世。目前,该公司7项产品获得国家专利,拥有全国最大的切割机、全国品种最多的劈柴机系列产品。
科技创新助力我市企业跑出“加速度”,企业产业结构、产品层次不断优化提升。
工业经济挺起脊梁
围绕科技创新,我市工业一改以往的颓势,强势发力,挺起了经济的脊梁。
翻看我市工业去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2010年,我市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全年财政科技投入4509万元,强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载体建设。目前,全市园区已建成12.1万平方米孵化生产用房,成功吸纳45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孵化。
在有力的科技投入支撑下,我市工业企业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双兔公司原是我市一家稻米加工厂,产品附加值低。近年,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实施“稻米深加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此过程中,科技部门不厌其烦地与企业交流对接,仅申报材料至少过堂一二十遍,还联合财务、技术、管理等方面专家自始至终帮助企业理清思路,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双兔公司在成功开发米乳汁、糙米汁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红豆汁、绿豆饮、黑芝麻饮等系列产品;同时,还与武汉工学院签定协议开发米糠小食品,与省农科院合作进行功能性稻米产品开发,使公司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在我市,像双兔这样投身技改并借此实现美丽“嬗变”的企业还有很多:长城机械有限公司从2011年伊始,引进的高科技产品——等离子切割机及其配套产品正式投入生产,预计仅此一项年可新增效益3000万元;被誉为电缆行业“特种兵”的市华能电缆公司,近年来注重科技创新,先后自主研发生产出环保聚合物缘护套防白蚁防鼠啮耐温集散型计算机电缆和承荷探测电缆等新品,并且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其中承荷探测电缆还销往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巨大的研发和技改投入,使我市工业的产业结构、产品层次不断优化、提升。据了解,今年,我市工业虽然遇到了银根收缩、要素趋紧、市场震荡、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仍保持了较好的运行态势。 1至6月,我市实现全部工业产值695.7亿元,同比增长34.2%,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3%,胜利实现“双过半”。
科技创新的光辉正在使古老的高邮大地变得年轻而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