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百花园”里百花香

2011-11-07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群众文化活动剪影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今日起,本报推出“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文化高邮新看点”栏目,重点报道我市在建设文化高邮过程中出现的新亮点、新探索、新成就,大力推进高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市是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民歌之乡,在我市群众文化“百花园”里,近年来亮点不断,热浪迭起,争奇斗艳,香飘满园。

百支团队活跃城乡舞台

记者在高邮镇琵琶社区文化活动室看见,62岁的郭更新大姐正领着“秋韵舞蹈队”的姐妹们认真排练新编的歌舞节目。郭大姐是单位的文艺活跃分子,1999年退休后,在社区牵头组织下成立了“秋韵舞蹈队”。现在舞蹈队队员已从开始的10多人发展到近80人,都是退休职工。她们先是练舞蹈,后来又增加了演唱、秧歌、腰鼓、莲湘、时装表演等内容。随着表演水平越来越高,舞蹈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并在我市多个重大活动中频频亮相,还走出了高邮,走到了省内外,如今的“秋韵舞蹈队”已成为我市一支活跃的群众文化团队。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金晓云对“秋韵舞蹈队”赞不绝口。她说:“秋韵舞蹈队是一支活跃在社区、服务于社区的业余文化团队,成立10多年,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又一个优秀节目,是我市群众文化‘百花园’中令人赏心的‘盆景’。”9月19日,《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对“郭大姐和她的秋韵舞蹈队”作了专题报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秋韵舞蹈队”,我市还有民歌队、高跷队、腰鼓队、舞龙队、戏曲表演队等群众文化团队100多支,人员5000多人,他们活跃在我市的广场、社区、村镇、田间地头,为城乡群众送去“精神大餐”,同时他们也成为传播文艺、弘扬文化的一粒粒珍贵的种子,在群众文化“百花园”里生根、发芽、结果。

文化种子长出邮城“和谐图”

“‘百花园’里‘种文化’,文化才有生命力,让群众享受文化,汲取营养,文化才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引领力。”市文广新局局长黄平说。

让群众享受文化,用快乐吸引群众融入;让文化陶冶市民精神,引导群众尊重文化、热爱文化、寓教于乐,使我市群众文化独具魅力。以前,乡镇、部门组织活动,领导台上讲、群众台下听,而现在是通过文艺形式“润物细无声”。计划生育、秸秆禁烧、普法宣传、生态创建等宣传,各地各部门都组织文艺小分队,把宣传教育内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进村、进社区进行宣传演出,结果群众是里三层外三层,宣传效果比开会、“大喇叭”还管用。我市还利用市民广场开展“周末大舞台”活动,演出人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群众不掏一分钱,只管参与 、互动、享受,让百姓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此外,我市还举办“百场演出进乡镇、社区”巡回演出活动,这支文艺轻骑兵已成为城乡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每到一处演出,群众奔走相告,积极参与,热烈的场面让演员深受感动。在卸甲镇举行的一场广场演出,吸引周边乡镇群众上万人,最后不得不请来警察维持秩序。

在高邮镇采访,镇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每个社区都自发成立好几个市民健身舞蹈队,他们花钱买来音响,一些文艺骨干自愿甘当健身舞教练,利用蝶园广场、净土寺塔广场、大小淖河广场、文游广场、海潮市民广场,早晚开展跳健身舞等活动。记者发现城区大大小小的跳舞队伍有50多个,有的在广场跳,有的在小区跳,有的在居住区空地上跳,“舞动邮城”已成为古城一幅最具韵律的“和谐图”。

据了解,目前界首等乡镇还成立了文联组织,各类协会吸纳文艺爱好者2000多人,“文化的种子”已在广阔的田野破土而出,并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群众“唱主角” 每地都有“拿手好戏”

农村是蕴藏丰富多彩的独特乡土文化的广阔天地,我市因地制宜,坚持让群众“唱主角”,使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团队就像现代高效农业一样,有着“一镇一品”、“一镇多品”的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每个乡镇几乎都有“拿手好戏”:临泽的高跷、三垛的舞龙、横泾的原生态民歌、八桥的扬剧票友会、菱塘的灯会、汉留的“三月三”等。这些原生态的文化节目,有的进上海世博会,有的上中央电视台,有的唱到北京和省外。横泾镇党委书记杨朝友自豪地说:“镇里搞个活动或演出,根本不需要请外人来,原生态民歌队在台上一开唱,原汁原味,让人回味无穷!”正因为城乡的文化爱好者、文化热心人、文化经纪人“一抓一大把”,我市的群众文化根深叶茂、红红火火。

“百花园”里百花香根植于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据了解,我市乡镇文化站建设基本全部达标,“农家书屋”几乎村村覆盖,许多乡镇还投入数百万元建成文广中心,修缮影剧院,同时还举办各种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如:界首的茶干节、周巷的戏剧节、八桥的扬剧节、三垛的少游节、临泽的十月朝等。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农村文化人才,又挖掘了地域特色文化项目,“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共同形成了我市“弦歌不断,薪火相传”的独特地域文化,让文艺百花园里的群众文艺之花香飘万家。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