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高邮百姓尽享“生态福利”

2011-11-10 00:00:00    作者:苏进 陈荣 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至上”的理念,以国家生态市创建为抓手,推进环保为民、生态惠民。2002年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称号以来,我市按照“巩固、发展、提高、创新”的要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不断提升环境质量,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百姓满意、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生态建设的春风,不但“绿”了城市,也“绿”了乡村。

生态惠民工程换来百姓笑脸

日前,记者在湖西四乡镇采访,郭集镇大营村村民吴承志拧开家中的自来水龙头,捧着喝了一口,高兴地说:“长江的水,有点甜啊!”

去年,政府投资铺设主干管网,将扬州自来水厂的优质自来水输送到湖西四乡镇,从此当地居民与扬州城里的居民同饮一江水。与此同时,我市还以京杭大运河、三阳河为水源地,在全市启动区域供水工程,总投资3亿多元,铺设主管网和支线管网。目前,全市各乡镇(园区)基本实现区域集中供水,今年底将实现区域集中供水全覆盖。

近年来,为打造南水北调“清水走廊”,市委、市政府对列入国家规划的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10个工程项目实行挂牌督办,投入近5000万元,对造纸黑液塘废水进行治理并进行生态修复;投资2.1亿元,先后建成市海潮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对城区居民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我市还建成朱家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对生活垃圾进行全面无害化处理。目前,被列入国家规划的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10个工程项目已全部完成,北澄子河国控断面水质已基本稳定达标。

为让群众喝上安全的饮用水,我市先后编制了《全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规划》,出台了《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依法划定保护区范围,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取缔了饮用水取水附近的餐饮船、砂石码头等污染源,并建成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站,对水质进行全天候监控,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与此同时,我市还实施“蓝天工程”计划,扩大烟尘控制区范围,统一拆除主城区内的燃煤锅炉和冒黑烟的烟囱。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烧秸秆,禁烧率达100%。另外,我市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相继建成蝶园广场、海潮广场、文游广场、净土寺塔广场等一批绿色工程,各乡镇也建成了一批农民公园、公共绿地、道路绿化等绿化工程。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为361天以上,优良率达98.9%。2009年,我市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园林城市”。 

市委、市政府展开的一系列环保生态惠民工程,似一份份“生态福利”,换来了百姓的笑脸。

生态创建坚持“国标”与“民标”统一

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努力打造秀美、宜居、生态、幸福新高邮。

国家生态市创建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工程,其难点在农村。只有80%以上的乡镇创成国家生态优美乡镇,高邮才能创成国家生态市,这是一票否决的硬性指标。去年,我市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专项资金1300万元,对已通过国家生态镇验收的乡镇给予补助,并向启动国家生态镇创建的乡镇拨付创建启动资金。从去年起,市财政每年还安排1100万元作为农村垃圾收集和运转的考核奖励资金。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不间断地对创建工作进行实地督查,做到启动一个创成一个,创成一个验收一个。目前我市已创成国家生态镇18个,占乡镇总数的90%;全市已建成17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8座生活垃圾中转站。“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以及“四位一体”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已基本形成。

市环保局局长陆鹏海在接受采访时说,只有把群众满意的“民标”和“国家标准”结合起来,生态市创建才会赢得广大百姓的参与和满意。

针对群众对城乡综合环境“指出”的意见,我市全面实施清洁家园工程,对城乡一些黑臭河进行彻底整治,并按照“六清六建”的要求,做到每天道路有人扫、垃圾有人清、河塘有人护、绿化有人管。同时,深入开展“万人清洁家园”活动,组织开展环保进社区、进村组、进企业、进学校的“环保四进”活动,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铁腕治污 “绿满秦邮”让全民参与

提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从铁腕治污开始。

我市坚持把化工企业和重金属排放企业作为环保监管的重中之重,通过关停淘汰、限期治理、挂牌督办等办法,开展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典型案例进行挂牌限期督办,先后无条件关停一批环保问题企业,对一些限期治理未达标的企业也实行了关停。今年,国家对涉铅企业以及小高炉企业实行重点整治,我市以铁的心肠、铁的手腕,关停了所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涉铅企业和小高炉企业,还一票否决了30多个建设项目,从项目源头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我市还对全市12家企业安装远距离监控系统;对全市所有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在线监控和流量计,在扬州市率先建成污染源实时监控网络,确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和污水达标排放。与此同时,我市对企业实行“绿、蓝、黄、红、黑”5类环境行为评定制度,如果被评定为环保“红色、黑色”企业,将受到信贷制约、公众和舆论的监督。

通过关停取缔、进园入区、提标改造,我市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先后有100多个“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等三新项目落户我市,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广泛开展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和工艺,先后建成150多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为不断巩固生态创建成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和队伍,我市各乡镇(园区)、村按照每20个农户为1片,划分管护区域,配备落实1至2名专业保洁管护人员,并在管理上实行“统一招聘、统一发放工资、统一配备工具、统一绩效考核”的“四统一”工作机制。目前全市乡村拥有2000多名“黄马甲”管护人员,全市基本实现了农村环境长效管护队伍的全覆盖。

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全民参与营造。如今,我市在各行业已深入开展“绿满秦邮”全民生态行动,围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等十大系列,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以提高群众对生态市创建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据了解,我市目前已达到生态市创建的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要求。一座现代化的绿色城市、美丽的园林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城市将给广大百姓带来无尽福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