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9 00:00:00 作者:殷朝刚 陈荣 来源:今日高邮
本报讯 22日,汤庄镇、周山镇创建国家级生态镇顺利通过省级考核,正等待国家环保部“国家级生态镇”命名。这标志着我市20个乡镇均拥有了一张国家级生态“名片”。市环保局局长陆鹏海高兴地说:“国家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为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因此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工作作为一项民本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来抓。面对乡镇个数多、创建基础差、创成难度大的现状,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并明确了典型引路、分批创建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快国家级生态镇创建步伐。菱塘回族乡、周巷镇在我市最先创成国家级生态镇(乡)后,我市充分发挥这两个乡镇的典型引路作用,积极引导其它乡镇开展国家级生态镇创建工作,并先后出台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问责办法》、《关于对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考评意见》和《村庄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同时还编制了《农村环境整治规划》、《高邮市乡镇(园区)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制度和规划保障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推进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我市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对乡镇启动创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农村垃圾收集转运、管网建设、河道疏浚、绿化造林、垃圾箱购买等进行奖补。对工作启动早、建设进度快、工程做得优的乡镇,市政府还给予专项考核奖励:新铺设1公里污水管网,市财政落实补助资金8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市财政统一购置并为其安装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在线监控设备等。据了解,目前,全市乡镇共建成截污管网422公里,总投入4.15亿元;建成18座生活垃圾中转站;所有乡镇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区域供水实现全市乡镇、园区全覆盖。
为达到以生态建设促转型升级的目的,我市通过关停取缔、进园入区、提标改造等手段,为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去年,有100多个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等“三新”项目落户各乡镇、园区,全市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例达80%以上。与此同时,我市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先后建成150多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建成一批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90.4%。
与此同时,我市还以建设美好城乡大行动为契机,全力实施清洁家园工程。在乡镇全面推行“村庄保洁、道路管护、河道清理、绿化养护”等“四位一体”管护模式,做到每天道路有人扫、垃圾有人清、河塘有人护、绿化有人管。此外,还深入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秸秆禁烧面积达100%,我市也因此被评为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市)。据了解,近几年,我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均达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