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9 00:00:00 作者:张渭余 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十年来,在高邮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大潮中,一支支传承文明、竞显风流的人才队伍脱颖而出。正是这些秦邮人杰继往开来的精神、令人瞩目的业绩,撑起了高邮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天,谱写了彰显科学人才观的绚丽诗篇。
今日的高邮,一批批优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推动高邮又好又快发展,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第一驱动力。
高层次人才竞风采
张扬,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1991年赴美国化学界“塔尖”学校——伊利若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海归”后,在国家科技部所属公司从事市场开发工作。2006年初,来到菱塘回族乡创业。
从200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双创”计划),每年省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经费,对省内企业从省外、海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人才团队给予100万元以上资金资助。
张扬幸运地搭载上了这趟 “‘双创’列车”,成为我市乃至扬州市第一个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克宁,韩国丁钢玉专家团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周坚等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又分别获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专项资金资助。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3 人获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奖。今年,我市又有5名高层次人才入围省“双创”计划。
与此同时,从2010年起,扬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绿扬金凤计划”。该计划实施两年来,我市有31名人才获得资助,累计获得资助资金达1402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50名获扬州市以上资助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对于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助力企业起跳
2002年,宏远公司与原航天部46所合作组建成立“电极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纯交流腐蚀技术、液体馈电的化成技术等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得以顺利申报,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8年8月,扬州宏远公司不惜重金引进丁钢玉博士等4位韩国专家,与其签订了10年的聘用合同,开创了国内同行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合作的先河,在行业内引起了较大的轰动。目前产品已经开发成功,并研制开发出生产线1条,性能达到日本JCC公司水平,可替代进口。宏远公司总经理张椿年深有感触地说:“科技人才铸就了宏远核心竞争力!”
毫无疑问,宏远公司已成为我市企业大胆创新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更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成功典范。
当问到居春山华富公司靠什么从当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跨地区、跨行业并在行业内有重大影响的国家高新技术集团企业时,居春山不假思索地回答:靠的是人才!
近年来,江苏华富公司先后引进371名各类人才加盟,现已形成以“江苏省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三站一中心”研发模式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及研发能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双兔米业”与江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姚慧源教授合作,在不到三年时间内研制开发出米乳、米糠营养素、营养纤维等系列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一举改变该企业粗放经营、产品单一的局面。江苏吉信远望船舶设备有限公司先后从大连理工大学引进林焰、于雁云、李树立、吴俊杰、秦品乐等博士团队,研发一套智能化软件系统,代替过去的人工计算,来控制液压机械制造中产品设计、机构分析、质量检测、成本核算等环节,真正实现智能化管理。该系统研究成功后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液压舵机检测台智能化的系统,使企业产品设计周期缩短60%,经济效益提高28%……
与此同时,为了招才引智,市委、市政府还注重产、学、研结合,围绕市主导产业的高端产品、核心技术,面向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开启产学研之路。“百家企业高校院所行”、“百名专家教授高邮企业行”、南京产学研等活动,受到企业家的一致好评,我市已有20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建立107家扬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6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5家院士工作站。
各显神通留住人才
代云飞是高邮华富公司引进的371名人才之一,他不仅领着丰厚的薪水,而且让他想不到的是,还能在当地分得一套产权房。这得益于高邮设立的创新人才基金。
2010年开始,我市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10%,设立创新人才基金。政府设立基金,对基础性人才给予补贴,对中高级人才给予重奖,有助于集聚更多人才,打破创新的智力瓶颈。目前,全市已有1500多名人才享受这一优惠政策。
政府创新方法留住人才,企业更是各显神通留住人才。
扬州曙光电缆公司为吸引人才落户,投入百万元建设“曙光楼”;江苏朝阳公司投资700万元新建5栋6000平方米的大学生楼;江苏吉信远望船舶设备有限公司新建专家楼,每位专家有一处别墅用房;顺大公司为外地技术人员提供免费就餐和生活用房……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我市除为人才在生活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外,还注重建设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载体和阵地,以完善的服务载体引才,让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有效释放,诠释了“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真谛。
我市还依托市经济开发区、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区和城南经济新区着力建设科技创业园,共建科技创业园企业加速器15万平方米,为人才创业、项目落户提供基础保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3月,市经济开发区成立了科技创业中心,投入1.2亿元,新建了6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用房、5000平方米的研发大楼、700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先后成功引进了奥普莱医疗器械、均英光电、华尔光电、永济医药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旅美药剂学博士范军团队、微电子学博士林琳等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中心于2008年底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09年5月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
2012年9月18日,大连理工大学高邮研究院在城南经济新区揭牌,这是我市成立的首个高校研究院。该学院将按照“基地在新区、合作在高邮、辐射在扬州,科技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转化”的理念,创成一所有实力、有品牌、有特色、有较高知名度的政产学研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