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烟花三月春意盎然,秦邮大地生机勃勃。近日,记者在乡镇、园区采访,亲身感受到这方热土的发展激情,一个个在建重大项目拔地而起,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行,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联系点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项目建设……创新高邮到处释放着追赶发展的正能量。
今年以来,全市续建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00个,新开工建设重大项目30多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还有2个10亿元以上项目将在4月18日扬州“烟花三月”节期间开工建设;一季度,全市工业预计完成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分别为110亿元、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39%,增幅名列扬州各县(市、区)前茅,实现首季“开门红”志在必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我市创新转型积蓄的力量,得益于全市上下顽强拼搏、矢志打造高邮经济“升级版”的决心和勇气。
重大项目挺起经济发展“脊梁”
如果把经济发展比喻成航行的大船,重大项目则好比船上的发动机,驱动着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把招引大项目作为打造高邮经济“升级版”的突破口、动力源。2013年,全市新开工10亿元项目9个、亿元项目56个;竣工10亿元项目6个、亿元项目40个,大体量项目、产业高端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持续突破。波司登在邮累计投资已突破100亿元,秦邮特种金属材料项目、航天水力设备项目、华翔金属材料项目、迅达重型机械项目等一批50亿、30亿、20亿、10亿元重特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去年,我市实现财政收入57.89亿元、增长13.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44亿元、增长17.1%,增幅列扬州各县(市、区)第二;税收增长20%,增幅列扬州各县(市、区)第一;在扬州县(市、区)党政正职考核中荣获一等;重大项目建设在扬州市考核中名列第一……
以重大项目建设打牢经济“升级版”的基础,引领高邮经济发展提速,这是时代的选择。正因为如此,一场围绕大项目招商的持久战、攻坚战在秦邮大地全面展开。今年正月初三,市委、市政府就举行“新春恳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签约项目6个,总投资达17亿元。正月十八,我市又举行2014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竣工投产活动,全市有26个项目开工、竣工投产,总投资近60亿元,其中开工建设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在位于开发区的全省唯一电池工业园内,有10多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充分展示了高邮作为绿色新能源高地的独特魅力。在即将举行的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期间,我市还将有一批“两大三高”(体量大、产业关联度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端制造)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将成为我市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强劲“引擎”。
政府引导催生传统产业“蝶变”
2月7日,全市经济工作暨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十大纳税企业、特别贡献奖等一批高邮工业经济界的精英,纷纷登上领奖台。秦邮特种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家榕感慨地说:“在高邮,企业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最热情的支持!”江苏波司登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其新说:“荣誉是政府和大家给的,必须珍惜,必须用最大的努力来回报!”
去年,我市实现工业开票销售404.4亿元、增长26.5%,增幅列扬州第二;工业用电量19.9亿千瓦时、增长65.5%,增幅列扬州第一;全市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0家。秦邮特种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实现开票销售50亿元、波司登制衣公司纳税2.7亿元、华翔金属材料公司纳税1.1亿元。
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和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正因为市委、市政府重视项目、重视企业、重视企业家,更重视产业的发展,才使得高邮的传统产业破茧成蝶。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创新思维、超前决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次次调研论证、一项项激励政策的相继出台,使传统产业赢得了转型发展的先机。现在我市已形成了机械装备、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照明灯具等四大工业基本产业。去年,四大基本产业实现开票销售185亿元,增长30%。在高屋建瓴谋划产业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联企业;政府部门甘当“红娘”,促成300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上百项科技成果项目“下嫁”我市。与此同时,我市连续多年举办“百名博士高邮行”活动,让200多名专家、博士“柔性进企业”,一名博士带来了多项高科技项目,一个团队催生了一批高科技产品,一批高科技产品孕育了一个个巨大市场,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让高邮“换个姿势”崛起。去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以上。
现在的高邮,一个个大企业像一颗颗棋子摆在重要位置,与之相配套的企业星罗棋布,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产业发展画卷。机械装备产业由原来的“拼装”变为现在的有“四肢”有“心脏”;电线电缆产业由原来的产品单一到现在的“经纬天下”;纺织服装产业由原来的贴牌加工变为现在的产业基地;照明灯具产业由原来的作坊式生产到现在的“照亮神州”……一部城市产业“大片”已经在高邮这片热土上激情上演。
企业创新凝聚转型升级动力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创新已成为我市企业自我否定、自我突破最强劲的动力源。近几年,我市工业迅速爬坡、突围,并以崭新面貌“重出江湖”,走上“高新化”的道路,这些都得益于企业不断自我加压、自我求变、敢于创新。曙光电缆公司新上超高压电缆项目,抢滩全国电线电缆市场;赛德公司新投核电缆项目,跻身核工业领域;阳光光电公司研发高效节能灯自动生产线,成为市场“一线难求”的产品;日兴公司氨糖项目成健康产业的佼佼者;一洋公司治疗白血病新药项目,将抢占国际一类新药市场;华富公司的储能电池项目,使企业成为全国胶体电池行业的销售单打冠军;江苏传艺公司的柔性线路板项目投产后,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一个个科技项目的实施,为企业转型升级赢得了先机,增添了底气和实力,实现了发展与创新的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由高邮制造向高邮创造转变的创新之路。
为了给企业装上“最强大脑”,我市的企业不但舍得投入,而且虔诚引才,300多家企业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企业借智借脑、借梯登高,使企业由“鸵鸟”变“凤凰”。目前,我市已建立100多家扬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多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多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和扬州市级院士工作站。全市拥有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0家,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近10家,这些企业既注重技术开发等“硬”创新,也注重品牌、管理、营销、资本运作等“软”创新,他们在创新中实现了“凤凰涅 ”。
现如今,“第一生产力”(科技)“第一资源”(人才)和“第一驱动力”(创新创业)已成为打造高邮经济“升级版”的“群体意志”;产业、科技、载体、人才和制度的“五着联动”,相互配套、相互支持,已形成强大合力,支撑起创新高邮的新天地。目前,我市已相继获得“中国路灯制造基地”“省首批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省绿色照明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省光电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省高性能电池特色产业基地”等一批“金字招牌”。这些“金色名片”将伴随着“中国梦·高邮篇章”的书写,实现精彩嬗变,变得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