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6 00:00:00 作者:夏 慧 来源:今日高邮
本报讯 12日上午,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郑在洲一行来邮调研灌区水源调整工程。市长方桂林、副市长杨文喜等陪同。
我市灌区建成于1958年,总面积为649平方千米,灌溉面积63.22万亩。灌区地面高程最高4.8米,最低2.5米,一般在3米左右。灌区水源调整工程涉及我市开发区、龙虬、汤庄(原汉留)、卸甲(含原八桥)、周山及临泽(原周巷)等6个乡镇(园区),水源调整灌溉面积31.3万亩,工程概算总投资8278万元。
据了解,进行灌区水源调整是由于京杭运河南水北调后,其剩余水量已不能满足里下河沿运自流灌区灌溉需水。为补充灌溉水源,改变灌区现有高水低放、能源浪费的灌溉模式,根据南水北调供水要求,对灌区中地面高程在2.5米左右地区灌溉水源由京杭运河水源改为自流引江的三阳河水源,变自流灌溉为提水灌溉。
郑在洲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卸甲镇、周山镇水源调整工程,并现场听取了我市关于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水泵站等工程建设情况汇报。郑在洲对我市灌区水源调整工程建设表示肯定,并指出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灌区运行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科学调度,强化节约用水,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