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4 00:00:00 作者:韩粉琴 刘久凤 杨晓莉 夏林锋 来源:今日高邮
两年前,临泽镇在一次集镇建设中,在临川河临周桥沿河左侧建了一座凉亭,右侧计划放置一座雕塑,一开始放有“万兽之王”美称的石狮,不料老百姓议论:亭狮、亭狮,音似“挺尸”,脏话不雅,与古镇底蕴不符,强烈要求将石狮搬走;于是镇里换了一头石牛放在那里,寓意“牛气冲天”,没想到又有老百姓找到政府:“亭牛”即“停留”,应该再改;后来摆放三只石羊,临泽羊小有名气,又寓意“三阳开泰”,老百姓这才勉强接受。镇领导颇感委屈:明明是为老百姓办好事,为什么屡遭非议,满足老百姓的想法和要求怎么这么难?
同样是集镇建设,今年七月,临泽镇为古镇文物点制作标识牌,事先将标识牌内容要求通过网络、戗牌等形式广泛征求改造意见,本地群众和在外地的临泽人积极参与,建言献策100多条,最终制成的标识牌群众非常满意。干部们践行群众路线,多听群众意见和呼声,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满足老百姓的想法和要求原来这么简单!
过去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洼地,如今总投资10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文化旅游项目等纷纷落户开工。过去的上访大镇,今年没有发生一起集访事件……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临泽镇立足一个“实”字,从转作风抓起,打开门、听真话、真干事、办实事,真学真抓真改,使得该镇党风更清、政风更正、民风更淳,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风清气正让百姓“心花怒放”。
作风转:从拍脑袋决策到集群众智慧办事
思想、作风是一切行动的总开关。乡镇合并后的临泽镇,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指标一度在全市靠后。镇党委一班人意识到,实现临泽新发展,关键在干部、关键在作风。如何突破精神困局,提升谋事干事的“精气神”?临泽将学习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切实让每个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思想之钙”,筑牢为民服务信念。
该镇坚持带头学与全员学、集中学与自觉学、书本学与电教学、宣讲学与交流学等相结合,在全镇上下掀起学习高潮。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创新“自选动作”,创办了群众路线教育手机平台,每周向全镇党员干部发送两至三条群众路线相关知识。印发应知应会小知识“口袋书”,方便党员干部在闲暇之余随时阅读。整理出版《在临泽这片红色热土上》红色教育书籍,学习先辈先烈事迹。该镇还在交通主干道设立群众路线诗路、诗墙、诗园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
该镇还俯下身子,拜群众为师,广泛征询发展大计。通过深入基层、上网征集、设立信箱、党代表工作室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全镇共收集到涉及“四风”的问题245条,意见和建议55件。
“拜群众为师,让群众说出心里话”,全新的群众观植根于全镇党员干部思想中。从坐办公室想问题、拍脑袋决策,到深入群众中问计策,临泽镇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在悄然发生改变。
两年前,临川河附近一座雕塑,因事先没有征集文史专家及群众意见,三易其形,群众仍不满意。今年该镇在设计古镇文物点标识牌时,倾听民声、广集民智,新挂牌的标识牌形式美观大方,内容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差误,成为古镇的一道风景。
措施实:从“隔靴搔痒”到“真刀真枪”
作风的转变带来了临泽领导干部思路的改变,他们直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把整改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探索了“征、登、办、督、销、评”六字工作法,建立了台账管理、落实督办、跟踪督查、完成销账等制度,整改措施从“蜻蜓点水”到“一针见血”,从“隔靴搔痒”到“真刀真枪”。
乡镇合并后,原周巷片的老百姓到政府办事有些不方便,特别是营南社区到临泽政府将近20公里路程,没有公交车。临泽镇政府没有“听之任之”,而是从真心为民办实事着手,在周巷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群众办事受理窗口,配备专职代办员,一般性的手续及服务项目由代办员直接代办;确需群众本人到现场签字以及流程比较复杂的服务项目,代办员提供服务指南,方便群众办事。此外,临泽镇还与交通部门协调,将开往周巷的公交车延伸至营南社区,缓解群众到政府办事路途远的问题。
合并后的临泽镇,地广人多,矛盾更多。因为种种因素的存在,一直以来,该镇的上访量非常大,“有事找一把手书记”成为老百姓习惯思维。潘玉华告诉记者:“乡镇刚刚合并时,我最怕的就是星期一,因为基本上每周一,办公室门口都围满了上访的老百姓,有的人甚至在办公室一呆便是一天,不解决问题不走人。”
基层干部是政府与老百姓沟通的“桥梁”,如果他们成为“甩手掌柜”,与群众沟通少了,政府与老百姓的心也更远了。临泽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下访制度和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该镇规定每位镇级干部每月到挂联村(社区)走访不少于5次;专门成立督导组,严查干部打小牌、接受宴请等现象,以督、促、考、评等多种形式给基层干部“打分”,并明确要求每一位村干至少为群众办一件实事,以此来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针对群众反映的政府机关计费管理不够规范,“三公”经费超标的问题,该镇修订完善《临泽镇政府机关经费管理制度》,目前,基层吃喝风基本止住,“三公”支出大幅下降;针对群众反映的到政府上访领导难找的问题,起草下发《临泽镇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临泽镇领导干部工作日期间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实施意见》,领导干部担当意识明显增强,上访集访数明显下降……据统计,临泽镇第一批6个即知即改项目8月底全部整改到位,第二批11个即知即改项目正在整改当中。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临泽镇为群众办实事72件,河道清淤长达1.65万米,道路整修6120米,修建涵闸20座,安装路灯389盏,修建危桥17座,农村危房改造13户,累计投入资金524万元。小事中关注民情,细节里体现作风,不少在外临泽人在临泽政务网上为党委政府“点赞”,纷纷表示只要家乡有需要,他们不遗余力支持家乡的发展。
成效多:党风正 民风淳 凝神聚力谋发展
新作风、新面貌,恰如和煦的春风,催开了群众的“心花”。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正在临川河畔汇聚起巨大的正能量,催发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曾经是临泽镇发展的“短腿”,而今年上半年,该镇总投资10亿元的100MW光伏发电项目通过扬州市竣工项目考核。同时,总投资1亿元的安乐寺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500万美元的农贸城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高效渔业示范园项目均新开工。另有竣工项目3个,分别是总投资1.1亿元的商贸城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的电线电缆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优质稻米研发、加工项目。
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该镇仅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便成功流转了2500多亩田地,顺利招引又一个10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并可望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分管招商工作的副镇长邹文勇高兴地介绍,正因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临泽干部队伍作风转变、效能提升,合镇更加合心合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项目落户。
往年的5·19慈善一日捐前,政府都要出面到企业进行“化缘式”募捐,许多企业负责人反应不积极,捐款数额也非常有限;而今年“5·19”,临泽镇共募捐善款30余万元,排名全市各乡镇(园区)首位。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政府为我们企业贴心服务,我们也乐意为临泽做点贡献。”
如今在临泽镇,党群、干企关系空前融洽。该镇的各项重点工作如重点中心镇规划修编工程、临川河东段整治工程、集镇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便民服务中心提升工程、困难群众帮扶工程、机关编外人员工资同标工程等进展顺利,既促进干部积极主动作为,又实现群众满意和得实惠。
党风正、民风淳,政府为老百姓办事更用心,老百姓与政府更“贴心”,政府的各项工作也越来越顺心。镇党委书记潘玉华由衷地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是一项工作手段,其目的便是推动工作,让党委政府多做老百姓满意的工作。只要按照活动中的要求,真抓真改,一切都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