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9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规模化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
本报讯 近日,记者在城南经济新区闸河村村民卢有忠创办的绿优家庭农场内看到,该农场投入20多万元的稻麦烘干机及配套设施已装备就序,一辆辆拖拉机、收割机正待机投入秋收。卢有忠自豪地说:“今年秋收可以在农场内实行稻谷收割、脱粒、烘干一条龙作业了。同时还可为其他村民提供稻谷收割、烘干服务。”据了解,目前像“绿优”这样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我市已有147家,大大提升了我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高了农民经营土地的能力,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在我市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为使这一新生事物植根于希望的田野,我市从“四抓”入手,积极稳妥地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一是抓文件出台。去年,我市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具体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了“积极稳妥、农民自愿、注重实效、典型示范、政策引导”等5个方面的发展原则,并从工商登记、土地流转、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产销衔接、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二是抓准入把关。我市还制定出台了《家庭农场登记认证办法(试行)》,合理确定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登记流程,并对农场主资质、经营规模、自有资金、经营效益、农机配备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准入规定,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实”。三是抓服务推进。为切实做好服务推进工作,我市建立了全市家庭农场基础资料库和名录登记手册,分门别类对其实施服务指导,并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示范典型,目前我市已建成“六佳”示范家庭农场14个,申报扬州市“示范”家庭农场2个,卸甲镇钻友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和送桥镇民乐谷物种植家庭农场还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四是抓项目争取。为给家庭农场“输血供氧”,我市在明确财政奖补标准及以奖代补的同时,还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向上申报相关扶持项目。目前,已争取省级和扬州市级家庭农场扶持项目各2个。
积极引导、典型示范、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促进了我市家庭农场的稳步健康发展。目前,相关乡镇园区正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希望田野上的一个个“绿色聚宝盆”。卸甲镇以服务促规范,以典型带辐射,家庭农场已增至25家;城南经济新区以发展现代有机、生态、观光、高效农业为重点,先后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家庭农场7家,规模种养面积达2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