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荡涤心灵的党性“大考”

2014-10-20 00:00:00    作者:周雷森 李志国    来源:今日高邮

——写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际

从春寒料峭到万木竞秀,有一种力量,荡涤心灵;从天山脚下到高邮湖边,有一种潮流,势不可挡。

自今年2月23日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200多个日日夜夜里,全市32名县处级领导干部、1030名科级干部、81家活动单位、2704个基层党组织、4万多名党员,经历了一次触及思想和灵魂的党性“大考”。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在这次党性“大考”中,全市党员干部弘扬延安整风精神,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走过春夏,迎来金秋。这些时日,党员干部明显感觉:会议文件少了、真抓实干多了,铺张浪费少了、厉行节约多了;群众普遍反映: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近了,贴心的话儿多了,特别是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件件实事办到了心坎上……

这一切,源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市深入开展;这一切,源于党员干部对“四风”问题的深刻认识,进而在思想行动上的反映。

领导带头示范,引领以上率下——市委常委率先垂范,以“向我看齐”的实际行动,为全市树立标杆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活动伊始,市委书记韩方,市委副书记、市长方桂林等市委常委同志,都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带头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带头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抓整改落实,为全市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做出了样子、作出了表率。

甘垛镇带程、三郎庙、荷花、新庄、振兴等村的村干部们记得——初夏时节,市委书记韩方轻车简从来到村委会,了解村干部们的待遇情况,与他们拉家常,聊工作,谈发展,并征询他们对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书记平和、谦逊。征询意见、了解情况时没有客套话,直奔主题。离开村里时,书记还给我们留了名片,嘱咐我们遇到工作上解决不了的问题直接打电话找他。”回忆起书记在村里调研期间的点滴,当地的村干部们动情地说。

汤庄镇联谊村的村组干部们还记得——市委副书记、市长方桂林以一名普通村民的身份来到这里,与大家一起商量、探讨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把村里的各项工作做好。

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按照市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其他市委常委也分赴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认真开展“九个一”活动,走访调研,了解百姓需求期盼,零距离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认真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领导带头就是鲜明的导向,上级垂范就是无声的命令。在市委常委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不当“甩手掌柜”,自觉担起责任,他们对活动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亲力亲为,用踏踏实实的行动把市委的要求落到实处。

广大党员干部被打动了,他们迸发出发自内心的激情。在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标杆、向我看齐”的引导下,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一线。

活动期间,全市有4600多名市级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2500多个,近千名乡科级党员干部联系企业1700多家,千余名村(社区)干部联系群众7500多户,23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支书进家门”活动,千余名市乡党代表驻室开展活动,共走访15000余名党员、群众。

这一年,“四菜一汤”工作餐不再是新闻,“一头汗、两腿泥”的干部越来越多,群众意见听的人多了,百姓困难帮的人多了……越来越多发生在身边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各地群众纷纷感叹:“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深化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把加强学习贯穿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弘扬伟人精神,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

正风先立学,治弊先醒脑。市委高度重视学习教育,活动一开始,市委常委会以身作则、率先学习,力争学习深一步、认识高一层、领会透一点,为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做榜样、作示范。

今年3月开始,我市建立了市委中心组周学习日制度,每周五或周六集中学习,并适时将参学对象扩大到乡镇(园区)和市级机关部门党组织书记。目前,市委中心组已组织21次集中学习,累计集中学习时间已达13天,期间,邀请了7位省委党校教授辅导讲课,观看了8部党内电教片,进行了3次集中交流研讨。

“市委中心组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之高、集中时间之长,效果之好,是近年来很少见的。”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告诉记者。

学习教育,领导干部学什么?市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摆在首要位置,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贯穿始终,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思想“总开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群众路线本质的理解。

为丰富学习形式,确保学习效果,活动期间,我市邀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白衣圣人”吴登云回乡作事迹报告,号召大家学习身边人、做好身边事;赴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地现场学习;以演讲的方式宣讲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分别以“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学习焦裕禄精神 践行‘三严三实’”“打通最后‘一公里’ 党群干群心连心”“破解‘中梗阻’ 服务一线通”为主题,开展“践行群众路线 切实转变作风”理论研讨笔谈交流活动……

上行下效,融会贯通。

各乡镇(园区)、部门创新学习载体,紧跟形势学,把上级规定的内容作为学习的“必修课”,补好精神之“钙”;联系历史学,坚持把传承老区精神作为学习的“必修课”,弘扬革命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学,把工作所需知识当作学习的“必修课”,提升履职水平;联系先进典型学,把先辈先进作为学习的“必修课”,增强动力之“源”;联系群众学,把服务群众所需知识作为学习的“必修课”,增强服务意识。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确立;“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讨论中得以渐渐清晰。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灯塔越发明亮,群众路线的坐标对得更加精准。大家在学习教育中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立志成为群众冷暖的贴心人、群众利益的圆梦人和高邮崛起的追梦人。

找准“四风”问题,开展批评剖析——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真刀真枪开展批评,充满“辣味”,触及灵魂

自我剖析不遮不掩、触及灵魂——

“给同志们安排工作,一二三四,理所当然,不容置疑……无形之中把自己当成了‘官’‘领导者’。”

批评同志秉持公心、建言辣味十足——

“你强调项目的开工、投产、达效,而对企业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方面下的功夫少,希望加以改进。”

……

6月25至26日,市委常委会用整整两天时间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两天的会议中,常委们对照“四面镜子”和“三严三实”要求,聚焦反对“四风”、解决突出问题,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我批评时,常委同志态度端正、剖析深刻,敢于抛开面子、揭短亮丑,对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掩饰,触动了思想,触及了灵魂。相互批评时,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真刀真枪、见筋见骨,既有红红脸、出出汗的紧张和严肃,又有加加油、鼓鼓劲的激励和鞭策,达到了统一思想、共同提高、增进团结的目的。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在参加我市市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说,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是一次达到预期效果的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

在市委常委会的标杆示范下,各单位领导班子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等方面深刻剖析问题根源,在开门见山、推心置腹中吐露了心声,碰撞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这是一次难忘的党内生活,大家动了真格、说了真话,不仅红脸出汗,甚至有了汗流浃背的感觉,真正触动了思想、触及了灵魂。”不少同志深有感触地说。

会议的良好效果,源于“四风”问题的找准找实。各单位在民主(组织)生活会召开前,均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于班子和个人“四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找准找实问题。

——征求意见查问题。通过座谈调研、谈心谈话等途径,共收到意见建议2312条,其中涉及市级领导班子的144条,涉及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的51条。

——坦诚相见提问题。各活动单位认真开展约谈活动,按照“六必谈”要求,相互谈话3800多人次,大家把话讲在当面、把问题摆上桌面、把矛盾化解在前面。

——开展活动找问题。市委专门下发文件,组织各级党组织开展“万名党员访万户问民心民声、千名干部访千企问服务效能、百名代表访百村问基层基础”的“双万双千双百”活动,广泛联系群众,立体式听取意见。活动期间,收集意见建议2700余条,其中涉及“四风”问题734条、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863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360件,其中企业发展问题102件、群众生产生活问题258件。

……

深挖“病灶”,曾经的“四风”积弊被曝光清除——活动开展以来,压缩协调议事机构(领导小组)35个、下降20%,压缩评比达标表彰活动15个、下降48%,清退办公用房434间、1.16万平方米,查处机关作风和工作纪律方面问题44个、处理46人,查处违规吃喝和操办个人婚丧喜庆事宜方面问题5个、13人,查处公车私用方面问题5个、处理6人,查处违规发放节日福利方面问题3个、处理6人,压缩“三公”经费697万元,压缩领导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9批次、33人,查处党员干部参赌涉赌案件18件、18人,清理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兼职50人,查处征地拆迁、涉农利益、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17件、处理21人,清理不合格党员3人。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作风顽疾得到遏制,违规问题得到纠正,队伍建设更加强化,千家万户更加安心。基层反映,现在会议文件少了、抓落实多了,衙门习气少了、深入基层多了,铺张浪费少了、勤俭节约多了。

抓好整改落实,接受群众评判——把群众参与贯穿始终,敞开大门听取意见,整改事项向社会公示,活动效果请群众评判

广场舞噪音扰民怎么办?渣土车污染环境、事故频发怎么办?……面对这一个个社会热点和群众呼声,我市有关部门没有“躲猫猫”、绕道走,而是迎难而上,果断取缔了违规的露天卡拉OK、给广场舞音箱设置最高刻度;积极将渣土车整治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制定相关治理方案,联合执法、高压推进,实现由乱而治。

柴米油盐寻常事,关系民生无小事。市委高度重视即知即改工作,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紧紧关注群众切身利益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分别排出第一批6类14项即知即改重点事项和第二批4类17项即知即改重点事项,并明确牵头市领导和责任部门、整改期限和推进措施。

这是一张沉甸甸的民生考卷。相关部门不等不看、迅速启动,逐一细化落实措施。

市纪委明确机关工作人员“十不准”,整治“特权病、冷漠病、懒散病”等各类机关病,今年以来已有28人被问责追究。市委政法委向企业派驻法治指导员,架起政府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市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清理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破解行政审批服务中的瓶颈和难题。市公安局制定便民措施、增设服务窗口,农村群众不回原村即可办理相关证件。市经信委实施工业建设“十大工程”,局领导和各科室将办公桌“搬”到企业,提供组团服务、专题服务、即时服务。 市城建局落实招标投标制度程序化等,民生工程从“政府配餐”变为“群众点菜”。市教育局针对有偿家教成风问题,取缔办学机构(办学班)6个,处理相关违纪教师和教育干部29人。市卫生局像对驾驶员违章扣分一样对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进行“记分”管理,开展病历大处方点评活动,已有39人被扣分。市人社局社保大厅、地税局纳税服务大厅等设立中午岗,方便城乡人员前来办事……

在这次“大考”中,面对深刻的考题和心明眼亮的“主考官”,全市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各自考场上,夙兴夜寐,倾心竭力,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责任担当,用心书写着一份份答卷。

——全面推行“一站式”“上门式”“代理式”“网点式”“网络式”服务,全市13个乡镇(园区)均明确了一名项目代办员、227个村(社区)均明确了一名便民服务“代办员”,为群众提供相关事项代办服务;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公安、国土、供电、广电、水利等部门合理分布服务网点,在原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办事点,将服务群众前移到村、社区及人口集中区,实现15分钟服务圈;176个村完善网上村委会,实现了网上办事全覆盖。

——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八个一”工程,扎实开展以减章、减时、减负、提效“三减一提”为主题的“行政服务效能提升年”行动,行政审批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到4.8个工作日。

——针对涉企“四乱”现象,集中开展了专项行动,查处4起涉企乱收费行为,出台“首违不罚”制、“容期整改”制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分档实施细则。

——把老城区改造、优化生态环境等作为即知即改重点推进事项,重点实施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综合整治等三项生态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并常态化。

——对信访积案集中整改,共遴选出32件重点信访案件,已化解且信访人停诉息访的10件,有解决方案的7件,正在推进中的15件。

……

在整改过程中,我市把群众参与贯穿始终,敞开大门听取意见,整改事项向社会公示,活动效果请群众评判。9月17日至25日,全市81家活动单位,邀请 “两代表一委员”、行风监督员和群众代表等,召开整改落实情况专题会,让群众知情评判;开展9月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走访月”活动,宣传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工作成效,听取基层对整改落实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截至9月20日,市级领导班子“两方案一计划”、各乡镇(园区)和市级机关部门“一方案一计划一清单”、村(社区)整改清单均通过一定形式、在一定范围进行了公示。

对整改中饱含智慧的做法,我市坚持将好的做法经验化,零星探索系统化,对一些好的整改做法,通过建章立制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加强了现有制度的废止和完善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废止制度52项、完善454项、新建501项。其中,市级层面共新建了40项制度,其中作风建设类制度12项,服务发展类3项,民生实事类5项,基层帮扶类6项,干部管理类7项,基层党建类7项。除市级层面外,各地各部门在即知即改中也强化制度建设工作,以制度机制及时固化活动成果。

党员干部抛掉“官气”、接通地气、为群众多办实事,广大群众怨气少了、笑脸多了。看到搭公交去城里的干部明显增多,中巴车主翁长华师傅真诚地说:“干部坐公交,和群众打成一片,不摆谱的干部我们老百姓欢迎。”甘垛镇86岁的老党员高如山说:“群众路线就是干部得时刻把群众装在心里。平时你心里装着多少老百姓,关键时刻,老百姓就会拿出多少真情来回报你。”

八个月的光阴转瞬而逝,教育实践活动临近收官。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我们坚信,只要这股正能量一直保持下去,高邮的改革就会越来越顺畅,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快速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就会化为生动的实践,成为中国梦高邮篇章的铿锵音符。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