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1 00:00:00 作者: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十二五”发展成就综述·农业篇
风正济时,扬帆破浪阔步向前;五年深耕,花红果硕催人奋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中央和省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产出效益逐年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生产连创新高,实现了“五连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平稳增长,预计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达6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7%。粮食生产围绕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大力推进籼稻改粳稻、直播改机插、高产增效创建和“亩产吨粮县”创建,推动粮食平稳增产,预计2015年全市粮食亩产达1050公斤,比2010年增加100公斤,平均增幅达1.8%,连续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市)。
“十二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建设量质齐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为目标,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稳步提高运行质态,扩大规模总量,到2015年底全市建成高效农(渔)业园区面积累计达58.06万亩,其中高效设施农业和设施渔业面积每年分别新增2万亩以上,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15.4%,高效设施渔业比重达20.6%。高邮鸭产业园区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省首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014年,八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又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5年作为核心区创建国家级扬州农业科技园区。
此外,高邮湖大闸蟹现代化养殖精品园、临泽镇低碳循环农业园区、甘垛镇苏中大地种养复合型生态农业园区、卸甲镇周邶墩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个农业示范园区被认定为扬州市级现代农业(渔业)产业园区。2011年、2013年、2014年,我市均被省政府表彰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县市。
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围绕高邮鸭、扬州鹅、特种水产和优质粮油四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拥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扬州市级36家、高邮市级32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比“十一五”期末增加52家,其中省级和扬州市级分别增加6家、23家。
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逐步提升,2015年全市85家农业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135亿元,利润4.2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分别较上年提高10%、5%、8%,带动农户数增幅每年都在8%以上。高邮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产值突破50亿元大关,扬州鹅、特种水产和优质粮油特色产业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推进绿化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0.1万亩,其中成片造林6.5万亩,四旁植树折算造林面积3.6万亩。到2015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3%,林木覆盖率达到23.7%,分别提高4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
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6900户,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秸秆联户集中供气工程66个,秸秆大型集中沼气工程1个。围绕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新建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32处、大型沼气发电工程13处;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建秸秆生物反应堆项目2个、秸秆固化成型点项目7个、秸秆食用菌基料项目3个、秸秆收贮点项目9个、秸秆预处理站项目8个。逐步实现农村能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以罗氏沼虾“富营养化”水质治理为核心,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尾水处理养殖技术,控制养殖尾水排放,净化养殖环境。
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十二五”期间,以耕地质量保护为核心,建成高标准粮田2.6万亩,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推广使用秸秆腐熟剂0.161万吨,应用面积80.5万亩次;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2.38万吨,应用面积7.48万亩;推广使用商品有机无机复混肥0.6万吨,应用面积5.5万亩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831万亩次,增加了土壤有机投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为农业持续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科技支撑服务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农业科技与人才兴农强农并举,以农业科技进步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都有一批院所作技术支撑,建有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3家、国家级科技研发分中心2家。扬州日兴生物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利用废弃虾蟹壳开发壳聚糖,广泛用于造纸助剂和保健品,从过去单纯提炼甲壳素延伸到壳聚糖精深加工,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获发明专利11项,适用新型专利4项;江苏戚伍水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和中科院天津生物研究所合作,利用虾壳、鱼骨等下脚料开发出虾精调味品和鱼骨糜等新产品,获新产品开发专利5项;江苏高邮鸭集团与中国农科院家禽所和江苏牧院合作,培育的“苏邮1号”蛋鸭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融合,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市建成了以高邮农业信息网为中心,以“12316”三农热线、惠农短信平台为支撑,以《高邮日报》、电视台节目、广播电台节目为依托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采集惠农短信用户8000余户,年发送短信30多万条次。2014年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电商园区创建、电商平台建设、电商人才引进、电商销售等扶持政策,引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引导企业和养殖户实施物联网,发展智能农业。 三垛镇少游罗氏沼虾出口基地投资90多万元建成水质自动测报系统,养殖户通过手机适时掌握塘口水质资料,有效减轻了病害,预防了不利天气的影响,实现了健康养殖。
“十二五”期间,全市以植保专业化服务为抓手,通过行政推动、典型带动,实现了市、乡、村三级组织全覆盖。拥有植保专业合作社71个,拥有机动、电动防控机械4910台套,其中大中型防控机械530台;专业防治队伍262个,参与服务人员5680余人。界首镇益友植保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江苏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十佳服务组织”,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荣誉称号。
农产品监管水平明显提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十二五”期间,我市建成了江苏省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水稻65万亩、小麦62万亩;拥有3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分别是高邮鸭标准化示范区、罗氏沼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绿色及无公害稻米生产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分别是周巷超高茬麦田套稻标准化示范区、开发区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扬州鹅标准化示范区;申报了省级高邮市葡萄生产标准化示范区。
到2015年底,预计全市共建设“三品”基地面积1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4%。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34.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5.4万亩,有机产品基地0.3万亩;认定“三品”总数达到365个,其中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79个,无公害农产品282个。红太阳蛋品、双兔大米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戚伍水产品、秦邮蛋品获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秦邮”牌商标在2014年成功申报为中国驰名商标。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各类农产品监督抽检力度,2015年共定性监测各类农产品1万份以上,蔬菜农药残留总体平均合格率为99.1%;瘦肉精”监督抽检5000样次以上、合格率100%,水产品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监督抽检500样次以上、合格率100%;生鲜乳违禁物残留监测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100%合格率。生鲜乳、水产品、畜产品合格率均达到100%,保持了较高水平。
重大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依托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高邮水产水禽产业园建设平台,突出重点区域、特色产业,精心包装农业项目,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农业招商活动,增加“三资”投入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共成功实施农业项目723个,吸引投入农业民资95.74亿元、外资1.81亿美元,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