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绘就美丽高邮新画卷

2015-12-23 00:00:00    作者:郭玉梅/文王林山/摄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十二五”发展成就综述·城建篇

2015年,对于高邮有着特殊的意义:收官“十二五”,更迎来83万高邮人民期盼已久的连淮扬镇铁路高邮段正式开工建设,至此,高邮将迈入“高铁时代”。

这5年,是高邮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5年,是高邮重大基础设施突破重围的5年,是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5年:S333高邮湖西段、S237高邮段等重大城建项目如期建成,“大通道”拉开了城市发展的大框架;清水活水、不淹不涝、棚户区改造、后街后巷改造等民生工程顺利实施……高邮以辉煌的城市建设发展成就,绘就了美丽高邮的新画卷。

抢抓机遇创品牌  铸就发展新平台

抓住机遇就是抓住发展,赢得机遇就是赢得未来。

高邮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城史。1993年,高邮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12月31日,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又作出了推进“四城同创”,全面建设美丽新高邮的战略部署:2015年,力争申报成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力争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2017年,力争创成国家卫生城和全国文明城。

5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明确了加快构建“中心市区、重点中心镇、一般镇、新型社区”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基本格局与思路,为城市未来发展铸就了新的平台。

 “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从36.3万人增加到42.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从20.9万人增加到26.2万人,小城镇镇区人口由15.3万人增加到15.9万人,城镇化率从45.8%上升到51.9%。城镇建成区面积从54.5平方公里增加到62.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3平方公里增加到27.2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31.5平方公里增加到35.3平方公里。新增市区绿地275公顷,城镇绿化覆盖率从40.3%增加到4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8.9平方米增加到10.3平方米。

而一个个影响高邮当下以及未来长久发展的战略决策,犹如一台台强劲的“发动机”,必将驱动高邮不断实现新跨越。

拉开发展大框架   打开城市大通道

每一个来到高邮的人,都深切地感受到高邮这座古城正在舒展筋骨、打通经脉,拉开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大框架。

交通兴则城市兴!作为一座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高邮的兴衰沉浮无数次地验证了这个道理。面对在沿河率先崛起的历史使命,面对高铁发展的时代机遇,高邮人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抢抓机遇建设大交通。

这5年,连淮扬镇铁路开工建设,让高邮成为京沪高铁线上重要的节点城市,高邮从此迈入“高铁时代”。

这5年,一条条快速通道建设如火如荼:S333高邮湖西段、S237高邮段等一批道路的建成缩短了扬州主城与宁镇扬都市圈以及苏南、苏北之间的距离;611省道高邮段开工建设,促进了市县融合和沿河沿湖地区融合发展,把高邮湖、邵伯湖、瘦西湖三湖旅游有机串联起来,打通高邮与外界的快速通道。与此同时,珠光南路、蝶园南路、屏淮路南延等一批道路拉开了城市框架。

这5年,天堑变通途。2012年11月23日,全长8.443公里的省道333高邮湖特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高邮湖两岸百万居民汛期难以通行的历史,全省唯一汛期封闭的国省干线自此完全实现全年畅行,在我市和周边地区之间铺设了一条快捷通道、财富要道和希望大道。2015年11月28日,界首运河大桥开工建设,这是高邮境内第四座跨运河大桥,也是高邮第一座斜拉桥。2017年底建成通车后,界首两岸居民将告别靠渡船过河的日子。

这5年,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年年加码。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全市预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41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6倍 。建成通行政村、大的自然村、村民集中居住点、重点园区乡村四级公路46公里,实现了断头路、口袋路的连接;改造农村公路危桥672座,消除通行隐患。对京杭运河高邮城区段3.2公里、北澄子河城区至三垛镇段19公里实施护坡、驳岸、清淤工程,启动运东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完成投资5.4亿元。完善京杭运河高邮港口码头,整合北澄子河及运河港口码头资源,形成装卸、仓储、物流服务等功能较为齐全的综合港口,成为大宗货物的集散地。连续5年乡村公路、县道管养综合考核名列扬州市前茅,连续5年获省先进单位,“邮乡阡陌服务组”为省厅推广服务品牌。全市公路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畅、洁、绿、美、安”的管养目标。

人民城市人民建   建好城市为人民

2015年11月2日,《新华日报》以《高邮:提升城市品质  彰显人文之美》为题,以高邮市民生产生活的切身感受,对我市“四城同创”工作开展以来,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改变,进行了全景式展示。

发展依靠百姓,发展普惠百姓。回望“十二五”,一件件民生工程铸就了古城高邮的幸福底色,堆出了幸福高邮的新高度。

围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我市每年都一批城建“双十”重点工程。从2012年开始,我市围绕着市区文游台、镇国寺塔、净土寺塔、盂城驿等重点文物,打造一个个绿地广场。作为苏中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地区,政府这笔投入毫不含糊,2000万元整治文游台广场,出了名的“脏乱差”变市民休闲好去处;4500万元修缮净土寺塔及广场,古代建筑焕发新活力;6000万元治理大淖河,再现汪曾祺笔下《大淖纪事》里的旖旎风光;投资3100万元整治市河,充分彰显高邮“古、文、邮、水”特色。

5年来,城市建设累计投入252亿元,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全市共完成后街后巷维修改造190余条,对奎楼新村、奎楼二村、蝶园新村、烟雨小区、老电厂小区等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实施盂城驿景区修缮整治一期、二期工程,市河改造一期、二期工程,当铺修缮、运河故道整理,开发区关河风光带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北澄子河风光带建设等一批项目,进一步强化了“打造人居环境,构造发展平台,挖掘文化内涵,创造城市价值”的理念,进一步挖掘了文化内涵,走出了一条文化与建设的新路;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特别是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步伐。新建蝶园路停车场、珠光路停车场建设、农行南侧停车场、通汉路西侧停车场、市河停车场、金桥路停车场等,有效缓解市区特别是老城区的停车难问题。

今年台风“苏迪罗”来袭,高邮遭遇了多年罕见的大暴雨,但令人欣慰的是,暴雨过后,城区做到了雨停水止,这是高邮几年来实施不淹不涝工程的喜人成果。市区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大面积实现了雨污分流,城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 20 年一遇,建成区排涝能力接近 10 年一遇标准。

水更清、天更蓝、生态更美、出行更便捷、休闲去处更多……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变化,让生活在高邮这座城市的人们由衷地感叹:好一个幸福的城市、好一个幸福的时代!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