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0 00:00:00 作者:□ 周雷森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十二五”发展成就综述·党建篇
“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正在走来。
五年风雨征程,党旗更加鲜艳。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抓队伍、强班子、打基础,严刹“四风”,全面从严治党迈出坚实步伐,党建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谱写了党的建设新篇章。
如今,高邮的党组织已经将根扎在每一寸土地上,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共成长。
基层党建:根深叶茂
说起高邮基层党建,最响亮的品牌之一当属“第一书记”。
从2012年起,我市分2批从市级机关部门选派了73名副科职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第一书记”们牢记组织的重托,扎根基层,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在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奉献了各自的力量,实现了人生价值,赢得了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真心欢迎和普遍好评。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为了让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十二五”期间,我市选派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强班子、育骨干、带队伍,将党建与扶贫一同谋划设计、一体推进落实,巩固了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同时,启动实施了年轻干部“墩苗计划”,分两批“精挑细选”出16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规模企业、招商一线、重点岗位、经济薄弱村和城乡社区进行挂职锻炼,参与的年轻干部在一线历练中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提升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又达到了服务基层、服务企业、联系群众、增进感情的目的。
过去,由于农村待遇偏低、生活环境欠佳等问题,村级组织往往“留不住能人,网不住强人”。如何保持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加快农村发展?“十二五”期间,市委坚持“强基层先要强保障”的理念,树立“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工作导向,健全完善了村党组织书记六项激励举措,建立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同时,制订出台并修改完善《关于对全市村级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实施“星级化”管理的意见》,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争先进位的工作热情。
为充实经济薄弱村“家底子”,市委市政府推进实施“亿千百”脱贫攻坚工程,从2014年起用3年的时间,筹集1亿元扶贫资金,每年新增1000万元收益,分类扶持100个经济薄弱村。此外,市财政设立100万元党建工作专项基金,每年滚动使用,每个社区设立20万元为民服务专项资金,为每个村增加1.2万元转移支付,投入118万元对212个村远教设备实施更新升级,基层运行保障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作风建设:清风拂面
回首近年来受到的党性教育和锻炼,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当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从2014年2月开始,到2014年10月结束。200多个日日夜夜,全市广大党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持续聚焦“四风”,着力改进作风,一股除弊去垢、荡涤灵魂的激流在高邮大地奔涌,党风为之一新。 活动期间, 全市有4600多名市级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2500多个,近千名乡科级党员干部联系企业1700多家, 23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支书进家门”活动,千余名市乡党代表驻室开展活动,共走访15000余名党员、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