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8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这是奋进的五年,这是辉煌的五年,这是令人点赞的五年。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部署“四个全面”战略方针,大力践行富裕、创新、生态、文化、幸福“五个高邮”建设,取得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新业绩,顺利完成了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3.8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5.8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0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9倍、2.3倍、2.3倍和1.9倍。5年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至201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00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08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1.6%、12.6%。我市还连续9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分别列第66位、第47位,比2010年提升23位和24位。
经济发展 量质并重
经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石。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实现“既扩大经济总量、又提升发展质量”双重任务这一时代命题、发展课题、现实难题的面前,市委凝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比黄金更宝贵的信心,坚持走量质并重同步提升之路,倾力打造高邮经济发展的“升级版”,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3:49.9:32.8优化调整到2015年13.7:44.6:41.7。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524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1149.44亿元,全部工业实现开票销售438.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过亿元的达240多家,“小巨人”企业成“雁阵式”发展。
五年来,新签约外资项目89个、到账外资4.5亿美元,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292个、225个,实现了沿江地区10亿元、20亿元、50亿元重特大项目两轮全覆盖,项目建设周期也由2012年前的3至5年缩短到1至2年。建成了江苏省惟一的高性能电池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等创新高地;航天水力、中航工业、中信戴卡等一批“国字号”“央字头”、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市;秦邮特种金属材料项目从2013年投资以来已实现开票销售160亿元以上,华翔多元素合金项目2014年实施重大技改,当年实现开票销售15亿元以上、入库税收1.3亿元。一大批重大项目精彩出列,推动了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稳步增长,更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轻、调新、调高和调绿。
五年来,我市狠抓园区特色发展,推进了“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的产城融合,3个重点园区实行“区镇(街)合一”管理体制,明确了4个特色工业集中区,推动要素集聚、资源集中。开发区在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从2010年的第43位提高到2014年第10位,湖西新区获批筹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创成省两化融合试验区、省智能健康装备科技产业园、省电子商务示范区。与此同时,我市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获批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省创新型试点市。新建扬州市级以上“三站三中心”88个,大连理工大学等7家高校在邮设立了技术研发分支机构或高校研究院。润华科技、德运塑业、曙光电缆、华富储能、润明轻工等8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引领更多企业掘金资本市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700亿元,是2010年的6.4倍。
环境提升 同频共振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在发展经济中突出生态优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项目招引过程中,我市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一票否决非“绿”项目,把大自然赋予的交归自然,把老祖宗留下的留给子孙,先后创成国家生态市、省园林城市。目前,全市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508.15平方公里,总面积和占比列扬州各县(市、区)第一。围绕南水北调北澄子河国控断面达标,投入约10亿元扎实开展水污染治理工程,并以壮士断腕之勇,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让呼吸更畅、空气更清,连续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近300天。
我市还围绕“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工程,打造了市河、南海子河、老横泾河等一批城市清水走廊,既让城市变得不淹不涝、美不胜收,更让水环境变得更加优良。与此同时,我市还借助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把旅游业确定为永久性基本产业,切实保护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性推进高邮湖开发,实施了一批生态旅游项目,不断调“绿”产业结构,使水做的高邮变得更清纯、更靓丽、更怡人。
文化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城市的精气神。五年来,我市以人为本,倾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环境,按照保护古城、建设新城、提升老城的发展思路,实施了净土寺塔广场、盂城驿景区扩容、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及胜利广场等一大批工程项目,使古城高邮文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通过国家住建部、文物局审查,已报国务院审批,文化高邮变得更有品位、更有内涵、更有神韵。
与此同时,我市还全力推动“互联互通”工程,5年完成交通投入41亿元,是“十一五”的1.6倍,先后建成了新S237、S333、高邮湖特大桥和运东船闸扩容改造等重大交通工程,开工建设连淮扬镇高铁高邮段、界首运河大桥、S611高邮沿湖大道等交通工程,“一铁两水四纵四横”综合大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互联互通”缩短了高邮与外界的距离,使高邮拥抱沿河、融入沿江、接轨长三角、通达大江南北。
经验弥珍 砥砺奋进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目共睹,百姓点赞;积累的发展经验和积聚的发展斗志影响久远,弥足珍贵。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提振了发展精气神,抓住了发展主动权,构筑了发展新优势;五年来,把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作为高邮发展的有效路径,打造高邮经济发展的“升级版”;五年来,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高邮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激发了创新活力,释放了干事豪情,增强了担当意识,营造了和谐环境,为后五年的发展奠定了腾飞的基础。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将为今后五年发展制订新目标、设计新流程、规划新路径、描绘新蓝图,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高邮”,决胜全面小康,将成为发展的主题。
五年看头年。今年以来,我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增长、达序时。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预计在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达112亿元,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实现投资213.9亿元,增长15%。上半年,全市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完成229.3亿元,增幅1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6.22亿元,增幅11.1%;工业四大基本产业实现开票销售110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市规上企业开票销售的70%;新兴产业规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21.7亿元,同比增长13.8%。更令人欣喜的是,列入“356”培育计划的企业,今年1至6月份累计实现开票销售95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全市规上企业的59.5%;近年来竣工投产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共79项,1至6月份,累计实现开票销售近30亿元;开发区、湖西新区、高邮镇累计实现开票销售130.6亿元,同比增长18%,拉动全市工业开票销售6个百分点的增长。市经信委主任陆炜说,看上半年的成绩单,无论是产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还是激活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充分说明,前五年积蓄的能量得以厚积薄发、传导释放。
稳有“压舱石”,进有“大块头”。今年上半年,全市已超序时完成扬州市下达我市的工业、服务业、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实现了重大项目建设的“满堂红”。同时,全市还完成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50个左右。另外,至6月底,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102万美元,同比增长200%以上;全市共新签约合同项目70个,其中20亿元项目1个、10亿元项目9个。1至5月份,全市实现出口总额1.96亿美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出口1.81亿美元,同比增长24.6%,出口增幅连续5个月列扬州各县(市、区)第一。市发改委主任杨向东说,新常态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抓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版头条”;一以贯之抓开放型经济,为经济多元发展增添了开放开发新优势。
今年上半年,无论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驾马车”拉动平衡、三大收入稳定增长,还是“五大发展”、供给侧改革等方面,都给全市上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增添了信心和底气。我们坚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未来五年发展新蓝图的绘就,将成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高邮,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中国梦”高邮篇章将又增添崭新一页,“中国梦”高邮故事将越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