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9 00:00:00 作者: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邮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小康,这个承载着高邮一代又一代人的执着梦想与期盼,今天已触手可及,正向着全面小康挺进。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民生至上,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高邮坚持每年制定下发民生“1号文件”,每年新增财力的85%以上全部用于民生投入,目前已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高邮民生工程的“幸福效应”不断凸显,高邮83万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未来五年是一个新的历史单元。在民生至上的道路上,高邮正踏着“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时代节拍坚定前行。
城市建设,铸就美丽高邮幸福底色
发展依靠百姓,发展普惠百姓。
回望过去的五年,一个个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铸就了古城高邮的幸福底色,堆出了幸福高邮的新高度。
这五年,“四城同创”擂响战鼓,扎实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已通过国家住建部、文物局审查,正报国务院审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正稳步推进;创卫工作通过省考,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这五年,高邮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突破重围。围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我市每年都推出一批城建“双十”重点工程,目前已实施城建“双十”重点工程315项,总投资616亿元,推进城中村及老小区改造、后街后巷整治、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建成城市商务大厦、净土寺塔广场、北澄子河风光带、大小淖河公园、文游台广场、市河整治、盂城驿景区扩容改造、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及胜利广场等一批重大工程,不断加快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
这五年,高邮舒展筋骨、打通经脉,拉开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大框架。连淮扬镇铁路开工建设,让高邮成为京沪高铁线上重要的节点城市,高邮从此迈上“高铁时代”;S333高邮湖西段、S237高邮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如期建成,“大通道”拉开了城市发展的大框架;611省道高邮段开工建设促进了市县融合和沿河沿湖地区融合发展,把高邮湖、邵伯湖、瘦西湖三湖旅游有机串联起来,打通高邮与外界的快速通道。
这五年,高邮 “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工程加快推进。开展6项国家级、省级水利改革试点,开展老横泾河、市河、南海子河、东门大沟、南澄子河、香沟河、承志河、长生大沟等城河整治,轮浚农村河道2819条、2648公里,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南水北调里下河水源调整等工程,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
这五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省道333高邮湖特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高邮湖两岸百万居民汛期难以通行的历史;界首运河大桥开工建设, 2017年底建成通车后,界首两岸居民将告别靠渡船过河的日子……
五年铿锵路,高邮以辉煌的城市建设发展成就,刷新了83万人民的“城市记忆”,绘就了美丽高邮的新画卷,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谛。
社会保障,撑起民生改善幸福伞
行走在高邮大地,随处可见阵阵暖意、浓浓温情以及沉甸甸的幸福。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一个个不断刷新的数据,不仅真实记录了高邮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凸显出市委、市政府深切的民生关怀,更烘托出广大老百姓的幸福和尊严。
每月中旬,退休职工李建农都会来到离家最近的银行领取2000多元的退休金。“养老有了保障,每月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心情最舒畅。”李建农开心地表示。
李建农的话语代表了高邮众多退休职工的心声。这五年,高邮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基金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幸福高邮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支撑。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3.96万人,职工医疗保险12.56万人,居民医疗保险4.55万人,工伤保险9.03万人,生育保险6.31万人,失业保险5.6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2.57万人,参保覆盖率、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均为100%。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每年提高。目前,我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已达2026元。
这五年,83万高邮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15年,我市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008、15608元,年均增长11.6%、12.6%,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房8163套,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这五年,高邮养老体系服务项目建设不断加强。所有敬老院“三有三能六达标”到位,敬老院环境更加优美、设施更加齐全,开发区敬老院还创成了省三星级敬老院。我市在城区社区和村委会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10个,城区实现全覆盖,农村覆盖率90%以上,服务对象从180人扩增至700人,让“三无”孤老等老年人生活有专人照料、医疗康复有专人打理,老人们休闲娱乐有了去处,生活更加幸福。
这五年,高邮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增收渠道,通过实施按比例就业、推荐到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创建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等途径,积极安置残疾人实现就业。目前,我市共创建扶贫基地39家,其中省级4家,共安置残疾人557名,辐射残疾人家庭369户……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一幅幅民生图景正点亮“幸福高邮”的万家灯火。
干成干好,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
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背后,是一个个梦想的实现,是一张张喜悦的笑脸。
过去五年,在百姓的满意中完美收官。
未来五年,在百姓的期待中即将开启。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目标过半、任务过半之际,我市的民生建设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期中“成绩单”。
“2016年高考”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今年,我市高考普通类本二以上上线人数达2020人,普通类本一和本二增幅均列扬州各县(市、区)之首,高邮中学学生夺得扬州理科状元、3人超过清华录取线,高邮教育实现了突破、刷新了记录、创造了历史。
“高考喜事”令人振奋,“文体喜事”接踵而来。占地约 400 亩,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5亿元的文化体育中心的开工建设,同样令高邮人民激动不已。据悉,该项目位于东部新城区新S237与海潮东路交叉口东北角,包括全民健身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图书馆和文化馆)、体育场、体育馆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两年后,我们就有一个高大上的运动场所了。”运动达人陆家权兴奋地说。
陆家权的话语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肺腑之言,也再次验证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民生建设的饕餮大餐——2016年的民生“1号文件”正在全力推进中。截至6月底,涉及的7个方面共180项具体目标任务,已完成22项, 已达序时或正在推进的有158项。
作为民生建设的必备大餐——城建“双十”重点工程正在加快推进。截至6月底,十大重点项目16个子项目,已达序时项目12个,占总数的75%;十类重点工程41个子项目,已达序时项目34个,占总数的83%。
与此同时,全市60周岁以上白内障患者享受免费或优惠复明手术,全市城乡低保、城市“三无”老人、孤儿等困难群众生活补助标准再提高,全市失业金最低发放标准再提高,“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工程让城市再次经受住“暴力梅”侵袭, 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将让高邮成为公园城市……一项项民生实事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看在眼里、笑在脸上、乐在心中。
夏季,每当夜幕降临,澄子河畔、马饮塘河畔、北关河畔、香沟河畔……处处听取蛙声一片。这些蛙声“唱进”了高邮人民的心里,让生活在高邮这座城市的人们由衷地感叹:好一座幸福的城市,好一个幸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