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文化惠民 奏响和谐高邮最强音

2016-07-24 00:00:00    作者:管玮玮    来源:今日高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标识。

一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不仅要靠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还要靠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按照“大力建设‘文明开放、文化繁荣、文脉彰显’的文化名城”这一发展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转型发展,对外彰显文化高邮品牌,对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持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力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着力加大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努力丰富城乡群众文化娱乐生活,让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多满足,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了互融共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已通过国家住建部、文物局审查,正报国务院审批。如今的秦邮大地处处显现出文化繁荣的勃勃生机。

核心价值观助推城市文明新高度

 一座文明大厦需要精神的支撑,一座文明城市需要道德的引领。唯有夯实道德高地,才能堆积文明高度。过去的5年间,古城高邮引领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播撒的是文明的火种,点燃的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之灯。

5年来,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我市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以“知行合一”为抓手,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角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让“文明”的种子在基层落地生根。主题年历画,晒出泥土香;漫画小读本,绽放文明花;邮集作品展,传递正能量;理论小讲座,宣传真善美;千件小诗词,引领新风尚;好人小演出,唱响正气歌。全新的邮说、图说、诗说、解说和演说形式,让“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择善而行”的文明新风成为时代新风尚。

为更好地发挥好人的道德引领作用,引领广大市民“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近年来,我市连续在全市范围内评选“高邮好人”,先后评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好人典型,其中数名“高邮好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并登上央视一套《身边的感动》节目,充分展现了高邮人的大爱情怀、大善之举。为传递好人身上的正能量,我市先后组织“道德模范与市民面对面”现场交流和“高邮好人进万家”文艺巡演等系列活动,让身边人述说身边事、演绎身边事,市民们对此交口称赞。为使“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进一步深入人心,我市专门出台《高邮市礼遇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实施办法》,以礼遇道德模范、关爱志愿者。与此同时,《高邮日报》等市内各主流新闻媒体还相继开辟专栏,报道凡人善举,宣传社会“真善美”,切实把“崇文尚德·求实创新”的高邮精神深深熔铸到高邮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内化到每个高邮人的言行里。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新跨越

文化高邮是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文化服务群众是市委、市政府借势发力的重要抓手。过去5年,我市不断挖掘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文化惠民这条“群众路线”上走得踏踏实实、异彩纷呈。

5年来,我市以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加强统筹,形成合力,不断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城区,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已分别创成国家级一级馆,实现了对外免费开放,市博物馆新馆、市河书场、城市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在农村,每一个乡镇均建成达标文化站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在行政村和社区,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广场实现了全覆盖。健全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让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目标从理想变成了现实,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5年来,我市先后完成了对龙虬庄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实施了盂城驿景区扩容修缮和镇国寺景区整治等重要工程,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入列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落成;盂城驿获批国家4A级景区;成功修缮清代当铺、界首华中雪枫大学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并相继建成了净土寺塔文化广场、中国鸭文化博物馆等,使人们在一片片青砖黛瓦中再次领略到了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

文化为民,文化更要惠民。5年来,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纷纷深入基层、走进农村,将一道道“文化大餐”送到百姓身边。市电影公司每年到农村放映公益电影超过3000场次;市扬剧团和图书馆连续多年开展送戏、送图书下乡活动,5年来送戏超过400场,送图书超过6万册;市文化部门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群众文艺新作调演”等系列公益演出,让市民免费进场观看。同时,还有超万人的民间文艺志愿者更是长期活跃在基层,坚持为民送文化。

创作为了人民,创作依靠人民。5年来,我市文艺创作也是硕果累累。新编大型历史扬剧《淮海悲歌》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剧本奖”银奖;长篇小说《母亲望着我》入围省作协第六期重点扶持项目。全市有百余篇文学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和重点期刊发表,多件书法、美术作品在省“五星工程奖”中摘得金、银、铜奖。

5年发展,成绩斐然。5年间,我市用在实践探索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建设好“文化高邮”作出了生动注脚;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全体市民共享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丰硕成果。

新起点上再铸古今辉映文化名城

回首往昔,我们豪迈走过。展望未来,新的征程即将开启。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正所谓开局好,发展后劲才会足。面对新常态下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我市正满怀豪情,在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的新征途上阔步前行。

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我市大力推进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农技推广、社区教育、卫生计生、便民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幸福会堂”建设。目前,首批覆盖全市13个乡镇(园区)26个村(社区)的“农村幸福会堂”示范点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 “幸福会堂”的启用, 不仅有效改善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活动难的状况,更打通了政府服务农村和农民的“最后一公里”,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菱塘清真村村民赵建平感慨地说:“自从村里有了‘农村幸福会堂’,彻底改变了大伙过去‘白天摸田头、晚上焐被头’的生活。”

为了留住高邮文脉的“乡愁”,今年,被列为城建“十大工程”的高邮北门城墙遗址公园也如期顺利开工建设。据悉,这座占地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的遗址公园,不仅将保存现今我市北门大街残存的部分瓮城遗迹,还会特别设计一些高邮古城池图地雕、遗址文化解读、古战争主题雕塑小品等,让人们从中真切感受到高邮古城过去的历史风貌。

此外,还有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及时补充“精神之钙”的必备大餐—— “周末课堂”正按计划如期举办,为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诚实、守信理念的社会信用体系网络建设正逐步得以完善,为发挥高邮艺术家引领示范作用的名家工作室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随着这一项项为民、惠民、润民的文化建设工程在基层逐步“落地开花”,高邮将成为一个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高邮将从美好的愿景变成生动现实。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