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2 00:00:00 作者:周雷林 戴顺阳 来源:今日高邮
本报讯 自动码页放布机出现前,服装企业人工放开成卷的生产面料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所放面料打皱且有回缩现象。自动码页放布机发明后,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所放面料平整,达到了省布的效果。这一发明,前不久获国家发明专利。
自动码页放布机的发明者叫张国际,是扬州神游羽绒制衣有限公司裁剪车间的一名职工。近五年,他共获国家专利102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外观设计专利90件。
是什么让张国际对发明创造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国际说,他和他的妻子都在神游公司上班,小家一点一滴的建设都来源于这家企业,他对这家企业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同时,他热爱这份工作,这也是他不断突破自己、大胆钻研创新的动力。
张国际毕业于高邮职校,1998年到神游制衣公司裁剪车间工作。到了裁剪车间后,他虚心跟着师傅学,学着师傅干。凭着勤奋好学的精神,他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完成小改小革30多项,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车间技术能手,领导和同事都夸“这个小伙子好样的”。
“发明来自于日常工作。”张国际告诉记者,对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他总想方设法去解决。过去公司加工羽绒服时,都是人工充绒,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工人在车间吸入大量羽绒粉尘,对他们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不可以发明一种机器,能够自动进行充绒?”张国际开始潜心研究,经过多次反复实验,他发明了充绒机,这也是他的第一个发明。充绒机应用到生产后,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解决了人工用手塞绒容易弄潮羽绒、影响羽绒质量的问题。之后,他又发明了多个新产品,至目前已为企业创造效益近千万元,其中自动码页放布机和多功能拉布架获得国家专利。
“我没有高学历,但勤能补拙,唯有多动脑筋,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在企业工作这么多年,张国际对工作的专心痴迷、对技术创新的坚守一直没有变。一有时间,他就查阅相关资料和工具书,并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正是这种脚踏实地、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让张国际一步步走向成功。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年获102项专利,张国际完美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传帮带’是传承工匠精神必须要走的一段路。 ”为了能够让后来的年轻工人尽快成长,张国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工人,带出了一大批好徒弟,其中有不少已成为该公司或其他服装企业的技术尖子和骨干。
肖州
5年获得102项国家专利,对于服装企业裁剪车间的一名员工来说,非常不简单,也很了不起。张国际对工作的专注和执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坚守充分诠释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向技术型、创新型工人的飞跃。 我们的身边工人很多,但真正称得上工匠的却很少。因为成为一名工匠、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更需要对工作专心专注,对事业满腔热爱和对平凡的执着坚守。 工匠不像大师那样,站在绝顶高峰风光无限。他和我们身边的多数人一样,工作十分平凡,长年累月重复着相同的劳动,但是因为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岗位的珍惜,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也永不言弃、痴心不改,不浮不殆、不急不躁,始终用积极的工作态度,追求极致、专业专注的精神和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作为,默默地为社会为人民创造着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高邮”的征程中,在“高邮制造”向“高邮创造”的转变中,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像张国际一样发扬“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的创造者、开拓者、奋进者。学习他在工作中享受乐趣,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在奉献中实现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折射出璀烂夺目的生命之光。 让我们为张国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