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潘金亮的心愿:把女儿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7-04-05 00:00:00    作者:通讯员 艾平 记者 殷朝刚 王小敏    来源:今日高邮

近日,一个采访中结识的朋友向记者提供了一条新闻线索,主人公是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二级残疾人,虽命途多舛,他却靠着修鞋和开“马自达”支撑着家庭,凭着积极乐观、不卑不亢的的心态与命运抗争。他没有壮志雄心,没有远大理想,只希望把女儿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听着朋友的描述,记者被这个残疾人的故事深深打动,决定去一探究竟。

 

双重打击,让贫寒的家庭支离破碎

 

“一辆蓝色的电动三轮车、一台老式的修鞋机器、两根被磨得锃亮的拐杖……”3月30日上午,在朋友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位正在摆摊修鞋的潘金亮。只见他一身黑衣黑裤,戴着一副框架眼镜,双腿倾斜着盘坐在修鞋机器前,正认真地为客人修补着鞋子。虽不善言辞,潘金亮却热情地欢迎记者的到来,并让站在一旁的妻子搬来板凳请记者坐下。经过一番交流,记者得知,今年54岁的潘金亮是我市甘垛镇横泾人,2岁时因小儿麻痹症没得到及时治疗而导致腿部残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从事体力劳动的他只能依靠修鞋和开“马自达”维持全家的生计。

潘金亮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朴实的农民。潘金亮兄妹五个,哥哥和弟弟因为视网膜色素变性逐渐失去了光明,而自己也因为小儿麻痹症,变成了一个需要依靠拐杖行走的残疾人。因为行走不便,加之家中无人接送,潘金亮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便辍学回家了。“小时候,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心里就会想为什么自己和其他的小朋友不一样,为什么自己连正常的行走都做不到?”回忆起往事,潘金亮不由得哽咽起来。

潘金亮说,为了给他和哥哥、弟弟看病,父母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困难。迫于生活的压力,母亲在潘金亮18岁时意外身亡。母亲去世后不久,父亲离家出走,抛下了潘金亮和年仅16岁的弟弟(当时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已经结婚)。“刚开始,我们都非常痛恨父亲,恨他不负责任地逃避,恨他狠心地抛下我们,但慢慢地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后,我开始理解他当年的选择。”说着,潘金亮深深地叹了口气。父亲离开后,潘金亮与弟弟相依为命,靠着生产队仅有的口粮活了下来。

 

各界帮助,让困境中的他们看到希望

 

考虑到以后的生活,潘金亮决定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不公。于是他学习了修鞋,后又在横泾开起了“马自达”,虽然收入不多,但日子也算过得去。不久后,潘金亮靠着自己的努力在镇上买了房子,经人介绍认识了患有智力残疾的妻子,两人生了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了解了我们的生活情况后,原横泾镇残联给我和妻子申请了重残补助,逢年过节还给我们送来慰问品和慰问金。”潘金亮笑着说,家里的电视机、洗衣机、床等物品都是政府给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意外打破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2003年,年仅4岁的女儿在攀爬堆积的水泥梁时,不慎被滚落的水泥梁砸断了腿。“当时看着嚎啕大哭的女儿,我真的很害怕她会变成像我们一样的残疾人。”说着,潘金亮的眼眶湿润了。事故发生后,原横泾镇残联联合相关部门立即筹集医药费,镇、村的老百姓也纷纷自发捐款,为潘金亮的女儿筹集了5000多元的抢救治疗费用。抢救期间,医院不仅为他们免除了部分医药费,还尽最大努力为女儿做了手术。由于抢救及时,女儿的腿恢复得很好,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当时主治医生说‘这个家里已经有两个残疾人了,如果孩子再残疾了,这个家就完了’。”潘金亮说,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温暖了他十几年。

女儿的意外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因为没钱,年久失修的房子连遮风挡雨的瓦和门都没了。2004年年底,市领导走访慰问时,被潘金亮一家居住的环境震惊。相关部门立即与原横泾镇政府对接,将潘金亮的房子列入了第一批危房改造计划,由政府出资4000余元进行了翻新改造。2个月后,看着原本破旧不堪的房子换了新颜,潘金亮激动不已。从此,他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更加努力地工作,为的就是多挣些钱,给政府减轻一些负担。

 

懂得感恩,让女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通过努力,潘金亮一家的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乖巧懂事的女儿更是让潘金亮倍感欣慰。生活中,女儿总是很体贴父母,每次见父亲摔倒,她都会迅速将父亲扶起来,然后搀扶着父亲慢慢走;学习上,女儿的自学能力很强,在父母都是文盲且自己未上过一天补习班的情况下,靠着勤奋刻苦考上了高邮中学。“女儿进入高邮中学后,不仅获得了每年2000元的助学金,还获得了市关工委提供的每年2000元的资助,这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潘金亮感激地说。

2016年秋,潘金亮的女儿步入了高三。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潘金亮放弃了在横泾的“马自达”生意,在高邮中学附近租了房子,摆了一个修鞋摊。“现在一天下来能挣30多块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费用了。”潘金亮笑着说,刚来时也有人劝他在市区开“马自达”,他心里也清楚开“马自达”要比修鞋挣的钱多出好几倍,但是考虑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个想法,坚持摆起了修鞋摊,因为政府给予了他们太多的关心和帮助,他不想给政府添麻烦。

“这些年来,我们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太多的关心和帮助,正是这些关心和帮助让我忘记了命运的不公,一次次战胜困难走到了今天。如今女儿还有60多天就要参加高考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女儿能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潘金亮说着,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