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这五年,我们砥砺前行书写精彩

2017-06-13 00:00:00    作者:《扬州日报》记者 国军 明娟 默然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近日,《扬州日报》推出“喜迎十九大‘紧扣两聚一高  办好十件大事’环市行”专栏。我市市委书记勾凤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谈了五年来全市各条战线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动力、经验,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抓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重要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举措。现将《扬州日报》(6月12日A2要闻版头条)访谈内容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访高邮市委书记勾凤诚 

记者:过去的五年,是高邮经济社会发展最快、质态最好的时期之一。这五年,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产业发展,无论是民生幸福还是项目推进,高邮都收获满满。请您谈一谈,这五年,高邮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勾凤诚: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也是高邮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进展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省委和扬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富裕、创新、生态、文化、幸福“五个高邮”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这五年,高邮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我们致力于在沿河地区率先崛起,推进富民强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02亿元增至535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突破1万美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286亿元,年均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5亿元增至34.1亿元,年均增长10.7%,税收占比从75%提高至83.6%。固定资产投资达455亿元,年均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9亿元,年均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450元提高至16935元。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驱动发展,共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66个、外资项目63个,外资到账3.43亿美元。竣工亿元以上项目231个、总投资58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6个。

这五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们推动工业集群发展,建成国家火炬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中国路灯制造基地、省高性能电池特色产业基地、省光电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规上企业达529家、总数列扬州第二,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工业开票销售额从352亿元增至498亿元。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限上企业达126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达102家。确定旅游业为永久性基本产业,投入近12亿元着力推进盂城驿、清水潭、龙虬庄等重点景区建设。强化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建设,连续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市,创成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优秀城市,三次产业比重由16.7比48.1比35.2优化为13比44.2比42.8。

这五年,高邮城乡统筹更加有力。加快中心城区以城带乡一体化发展,完成城市总规修编,入选省镇村布局示范市,三垛、临泽、菱塘获批全国重点镇。城镇化率提高至53%。建成新S237、S333西段及高邮湖特大桥,推进连淮扬镇铁路建设,运东船闸通航,初步形成“一铁两水四纵四横”交通骨干网络体系。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思路,滚动实施城建“双十”工程300个。完成盂城驿景区扩容、当铺修缮、明清运河故道整治、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建设,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建成北澄子河生态公园、通湖大桥体育公园等城市公园16处。

这五年,高邮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我们集中财力办实事,民生年度投入规模从25.6亿元增至44.4亿元。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综合整治南澄子河、大寨河等城市河道15条,基本建成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把就业、收入作为民生之本,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3%以下,连续12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完成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脱贫任务。生活、医疗、养老保障实现全覆盖。实施兜底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15分钟文化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

我们还致力管党治党,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记者: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您觉得高邮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最大的动力和经验是什么?在以后的发展中,将如何进一步放大这些经验,推动高邮发展?

勾凤诚:如果要谈经验,我觉得就是持之以恒做好服务。去年9月份以来,高邮市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创新开展了“三服务”工作,全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型政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经济发展。高邮现有规上工业企业527家,二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34家。政府如何诚心实意当好“店小二”,把企业服务好,这是我们的“命门之穴”,也是推动高邮又好又快发展的头等大事。一是推行代办帮办。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项目审批代办帮办制,坚持乡镇代办、部门帮办、政务中心督办。去年9月份开展以来,近200人的“两员”队伍,脱下“官帽子”,甘当“店小二”,围绕围墙外的事政府办,代办帮办服务事项6118件,占政务中心窗口同期服务事项的80.94%。二是引导培强做大。我们开展了龙头企业培育、骨干企业上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院士博士高邮行等行动,出台了资本市场建设、缓解融资难等政策意见,既用真金白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也用诚挚服务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三是注重企业家培育。我们实施了企业家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企业家素质。

服务群众,就是服务民生改善。一是注重民生诉求办理。服务群众,我们提出从认真办理每一件民生诉求抓起,就是围绕四个全覆盖, 即收集渠道全覆盖、办理回复全覆盖、审核把关全覆盖、举一反三全覆盖,着力提升各类民生诉求办理效果。同时,以提高居民收入为重点,提升富民、便民、惠民水平。二是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今年2月份以来,我们及时启动大走访活动,以领导干部、城和乡、农户和企业“三个全覆盖”有序推进大走访。三是关心关爱特困群体。我们要求各地党委、政府通过大走访活动,深入细致地了解各个贫困家庭的情况,将政府政策帮扶作为兜底保障。排查出的特别贫困群体,把他们作为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针对不同的情况拿出不同的帮扶方案。
服务基层,就是服务干事创业。我们讲服务基层,就是提供干部保障,让“正派、务实、创新、担当”成为高邮干部最鲜明的时代特质。一是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出台了《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干事担当容错免责实施办法》,给改革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二是开展“破除中梗阻、弘扬正能量”活动,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在51个部门的104个科室中评选“最难办事科室”,强化问责,提升实效。三是开展“如何发现好干部,如何使用好干部,如何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三个如何”大讨论活动,分层分类实名推荐“好干部”。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151”计划,明确10个方面的措施,推动更多年轻有为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
记者: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扬州确定的十件大事之一,也是事关全局和未来的大工程。高邮作为扬州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主战场”,将如何推动和抓好各项工作?
勾凤诚:作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核心板块,高邮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识,深刻把握省生态保护引领区的内涵和要求,合力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清水走廊、安全走廊、绿色走廊,不断彰显高邮发展新优势、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打造绿色崛起增长极。
首先,将以大担当共建生态走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前后,我市深入谋划,率先作为,规划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十百千万”工程。一是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启动建设10个生态中心,大力实施“111”公园体系,维护南水北调输水廊道生态环境,辐射带动全市生态建设。二是围绕62.9公里湖西环湖大堤、44.1公里运河西堤,打造“市民运动休闲、游客观光体验、城湖河林相映”的百里湖堤运动风光带,力争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是坚持市、镇、村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河长制责任,整治3000多条河道沟渠,并努力将其打造成流动的风景。四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土十条”“水十条”,积极实施万亩土壤、湖面生态种养工程。今年,我市排定了4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50亿元,推动生态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其次,将以大攻坚回应生态关切。我们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和“263”专项行动,坚持铁腕治理、综合施策,以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实际成效回应群众关切。一是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实施高邮湖“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二是打好畜禽养殖治理攻坚战。全面完成摸底工作,逐一制定方案,年内关闭搬迁“禁养区”内110家畜禽养殖场(点)。三是打好落后产能治理攻坚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既定的去产能目标任务。同时,以群众反映强烈、上级督查通报、媒体公开曝光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多方面齐抓共管,多领域协同并治,抓治理、求突破、见实效,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将以大转换提升生态文明。转换发展思路,转换发展动能,强化生态立市,严守生态底线,从而实现生态、发展双轮驱动。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因地制宜,推动镇村特色发展;突出重点载体,加快形成集聚效应;突出增量培育,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突出创新驱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