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9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紧扣“两聚一高”,实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一个提前、两个高于、五个更加”目标的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扣“两聚一高”, 迈上新台阶、建设新高邮,即日起,本报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全面展示这五年来高邮五个文明发展的有益探索、成功经验和发展成果,倾听百姓“声音”,讲述“高邮故事”,敬请关注。
“你们看,这条老街现在多漂亮呀,不仅环境变好了,而且路更宽更平整了,逢年过节,孩子们回来都能把小汽车开到家门口了。”6日上午,家住西塔街堂子巷56岁的张大爷在接受由《扬州时报》、“扬州网”等媒体组成的“喜迎党的十九大:紧扣‘两聚一高’ 办好‘十件大事’环市行”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团采访时,激动地说。
张大爷所居住的西塔街位于西塔社区,以前是出了名的“逢雨必淹”的后街后巷。西塔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有明告诉记者,每到梅雨季节,西塔街的水位最高能达到50公分厘米,附近居民出行都要穿着高帮的套鞋,很多门槛较低的居民都会用沙土挡住门口,防止水流到家里。经过后街后巷改造,西塔街的路更好走了,环境更美了,已然成为邮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高邮老城区,像西塔街一样的后街后巷有500多条,环境差、排水不畅等问题是这些后街后巷的“通病”。为了让老城区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我市建立后街后巷、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库,本着“先难后易、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逐步解决”的原则,每年排定一批后街后巷列入城建“双十”重点工程来推进。在后街后巷维修改造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还从高邮镇13个社区聘请了13名群众作为工程监督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助监督后街后巷工程的实施,确保将后街后巷维修改造工程打造成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工程竣工后,及时组织群众对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进行评定。
据了解,近三年来,我市后街后巷维修改造数量几乎是年年翻番:2014年30条,2015年60条,2016年105条。截至目前,我市共投入7000余万元,对城区的400多条后街后巷进行了维修改造,铺设排水管道32000多米,改造面积约2400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后街后巷道路坑洼、积水以及排污等难题,大大改善了城市后街后巷面貌,提升了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经过改造,许多困扰群众的“烦心路”变成了群众满意的“幸福路”。
“后街后巷的维修改造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而且让干群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王有明笑着告诉记者,以前社区工作很难开展,群众见到工作人员,大多敬而远之;如今,社区工作人员来了,群众会主动请进门。“周边环境改造后,我们就真的安居乐业了,这应该就是电视里常说的‘中国梦’吧……”一位老大爷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 王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