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守住乡愁乡梦 传统与现代共生
——我市党政代表团赴浙江考察侧记之四
在浙江安吉、桐庐、富阳等地考察,那些古城、古村、古道,因对“旧”的守护,纵然是百年时光流逝,其乡愁、乡梦、乡趣、乡味,仍然在人们的记忆中,与城市化演进相伴相生,演绎着一个个“旧的不去”“新的又来”的经典。杭州富阳区东梓关村守住乡愁乡梦,让传统与现代共生,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张图,改变一个村
进入富阳区东梓关村,考察团成员都有同样的感觉:这里的乡愁无需漂泊。历经百年沧桑,东梓关还是人们记忆中的模样,郁达夫为了治病曾来小住过的许家大院仍在,骨伤科名医张邵富治病救人的医馆“安雅堂”还在……人们踩踏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恍如在穿越历史的尘烟。走出古村落,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另一番风景:一排排造型精巧、白墙黛瓦的三层小楼,点缀在郁郁葱葱的水稻田与云雾缭绕的群山之间,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山居图。陪同考察的富阳区领导介绍说,清一色的三层小楼叫新式杭派民居,明清古朴建筑与新式杭派民居在这里并行不悖、和谐共生。村干部介绍,东梓关村能“旧的不去”“新的又来”,都得益于一张杭派民居规划设计方案图。
在他们看来,当前涌入乡村的多是以民宿建造、旅游开发、休闲养生等为目的商业运作模式,而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并未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空心化”的村庄和单一的居民年龄结构,导致乡村破落,并催生了大量兵营般的农居点。如何通过设计,恢复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与多样化的场所感,是当地党委政府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他们请来从事村落改造、精品民宿设计的知名设计师对东梓关村进行全保护式改造。“不管怎么设计,对村民来说,经济实用一定是关键。”区领导介绍说。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杭派民居的设计方案:传统建筑中的灶台、天井和后院要保留,要有农资、农具的储藏间,造价不能太高;杭派民居借鉴了画家吴冠中水粉作品中的江南民居式样,以其微曲而优雅的屋顶线条为切入点,形成一条条连续而不对称的曲面屋顶……独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新农居,成为东梓关村人最为自豪的新风景。
规划改造,历史不能遗失
在东梓关村考察时,大家看到,这里新村和旧村有机融合在一起。场口镇分管副镇长介绍说,东梓关村改造坚持一个标准,那就是历史不能遗失,一要加强对建筑保护修缮,二要深挖历史文化,三要传承东梓关村的古村形态。改造时,当地村民争当古村保护者,稍有“走样”就会当场要求整改。
据介绍,东梓关村的规划改造共分为三期,一期是对长塘周边39幢古建筑进行整治并新建46幢杭派民居,二期新建村民活动中心、乡村书院、游客接待中心等,三期是为夹心层的40余幢古房屋的立面进行改造。村庄还是从前的味道,但村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比以往好得多。如今,一个多元、包容、开放,具有浓浓乡愁的美丽乡村,让村民们自豪,让城里人向往,让游客们痴迷。
杭派民居没有固定模式,但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就地取材,适合农村生活,体现中国特色元素。守住乡愁乡梦,让传统与现代共生,使东梓关村成为旅游热点。
留旧建新村民开心
在东梓关村考察时,考察团成员心存疑问:一是村民愿意弃老屋搬新居吗?二是杭派民居村民买得起吗?三是腾空的老屋如何利用?在陪同考察人员的一一介绍下,这些疑问都找到了答案。
据富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开始让村民搬出老屋,许多村民也不愿意、不配合,毕竟老屋难舍,故土难离。但当村民得知政府用“收储”的方式收购老屋并永久保护,同时还让村民每家每户搬进离老屋不远的杭派民居时,大家觉得这样既改善了生活条件和环境,又可随时到老屋看看,乡愁乡梦犹在,终于放下心来。那么,杭派民居村民买得起吗?经济实用吗?记者在现场看到,杭派民居一般为两层半的小楼,入门是院落,中间有敞亮的天井,后院还有存放农具的储藏间……当地村干部给大家算账说,200多平方米的杭派民居,一共在40万元左右,政府以每平方米1370多元的成本直接为村民代建。同时,村民在让老屋时,政府给予补偿款6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杭派别墅民居,村民只要花30多万元就能买下。陪同人员特地补充介绍说,东梓关村没有“外来户”,杭派民居只有本村村民才能享受。
那么,“收储”的老屋怎么处理?东梓关村有个底线,不动一砖一瓦一木,保留原貌。政府出钱对老屋进行保护性修缮,并结合传统文化旅游让每幢老屋都有“故事”。在东梓关村考察,进入每户老屋,都能听到一段故事,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旧的不去”得以保护,“新的又来”得以传承,给大家启发很深。同时,东梓关村的“政府不能缺位、村民不能缺失、设计师不能缺席、历史不能缺遗”的建设经济更值得我们借鉴,并在实践操作中得到运用。我市虽没有古村落、古村寨,但我们的古镇、少数民族乡,还有许多具有一定文化历史的村庄,在美丽城乡建设、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是否也能独具匠心设计出具有水乡特色的“邮派民居”?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能否多留下一些乡愁、乡梦、乡趣、乡味?这些问题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