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6 21:28:11 作者:杨晓莉 来源:今日高邮
市融媒体中心独家报道再次引发央媒关注。继CCTV-13新闻频道后,14日晚,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以《凡人善举·江苏高邮:两小伙“逆行”救火不留名》,对我市两名救火英雄黄淦海、马小宝的见义勇为事迹进行报道。15日上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再次走进黄淦海、马小宝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通过左右四邻、同事伙伴,进一步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点滴。
黄淦海、马小宝两名救火英雄的系列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让满满的高邮正能量感动市内外,更让英雄身边的人感到骄傲和自豪。15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黄淦海居住地所在的开发区东湖村。得知记者前来采访,不少村民自发来到村委会,表示要夸一夸他们眼中的热心人“小二子”。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41岁的黄淦海有一位大他2岁的姐姐,他从小到大被左右四邻称为“小二子”。“我是看着他长大的,这孩子从小就乐于助人,村民们都很喜欢他。”年过6旬的东湖村五组小组长金朝胡家与黄淦海家相隔不足40米,金朝胡感慨地说,他家就曾多次受到黄淦海的帮助,以前每到农忙季节,自己与爱人无法照顾孩子,他都会主动帮忙。这次他爬楼救火,自己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像他平时做的事,很正常。
在村民的眼中,黄淦海从小到大都是热心肠,脾气好、性格温和。“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过或听过他与别人发生过争执。”东湖村联组会计刘寿朝回忆道,很久以前,村里没有安装自来水,村民们都要到河里挑水吃,自己就曾不止一次看到过他帮助村里的独居老人挑水。
7月8日,本报采访报道黄淦海时提到他时常看望居住在开发区敬老院的大伯黄怡兵。当记者提及此事时,一旁的村党总支书记黄贵松立即说:“那个老人并非他的大伯,只是同村的一名孤寡老人,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是吗?”“是的,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我心中,他就是我的大伯。”面对记者的疑问,黄淦海微笑着说道。
这件事得到了开发区敬老院院长郑庆梅的证实。她告诉记者,黄怡兵入住敬老院已有10余年,这期间,黄淦海几乎每个月都会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两三次,从未间断过,也从未空手来过。有时候老人生病住院,他还开车接送。“起初,我们也以为黄淦海是老人的侄子,后来知道实情后,都深受感动,这样的好人,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郑庆梅说。
“我这个侄子比亲儿子都亲。”黄淦海待黄怡兵老人如亲大伯,老人也将他当成了亲侄子,遇到事时首先想到的是告知这个“侄子”。今年3月中旬的一天,83岁的黄怡兵因身体不适住院接受治疗,期间,老人电话联系黄淦海告知此事,当时正值虾苗入池高峰期,正在自家塘口忙碌的黄淦海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开车赶到医院看望。待老人出院时,他又开车到医院将老人接回敬老院。
面对大家的夸赞,黄淦海露出了腼腆而憨厚的笑容,他告诉记者,虽然在平时生活中偶有一些负能量的东西存在,但毕竟还是正能量居多。人只要一直善良下去,总会离幸福很近。自己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身体健康,妻贤子孝,生活快乐、幸福满满。
和黄淦海一样,另一名救火英雄马小宝也是热心肠。连日来的持续报道虽让这位新高邮人成了“名人”,但他仍保持一颗平常心和往常一样埋头干活。记者再次见到他时,他正在市区熙锦园小区一户住宅中和工友们忙着房屋拆改工作。提起救火事迹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相较于马小宝,他的工友们以及认识他的人显得更激动。
刚进入小区,得知记者前来采访马小宝,小区保安孙顺心、王朝年便热情地介绍说:“哦,找那个救火英雄啊!他正在这栋楼的302室忙着呢。”对于孙顺心、王朝年来说,马小宝是个熟面孔。“他负责家装,每天在小区进出,都知道他姓马,为人也很好。他现在在我们小区是个‘名人’了。”王朝年笑着说。孙顺心告诉记者,最近一直关注着马小宝救火的英雄事迹,小区很多业主都知道马小宝在这里工作,看到他,大家都能一眼认出他是救火英雄。
“我负责家装,他负责家装前拆改,相识4年来,他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吃苦耐劳、干活勤快、收费公道合理。”从事家装工作的刘保祥告诉记者,马小宝因救火事迹被大众关注,登上央视新闻,大家都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
网友“淡定”名为卢长飞,是一名水电工,也与马小宝相识多年,8日晚,记者便是根据他提供的信息找到马小宝并进行了采访。“平日里,马小宝就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常常做好事,却从不主动宣扬。”卢长飞回忆说,当时,他们看到救火的视频后,就觉得其中一个救火英雄的身影很像他,后来询问时被他一口否认,直到最后才承认,在他承认后,自己便向媒体提供了信息。“这样的好人好事应该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卢长飞道出了提供线索的初衷。
今年30岁的马小宝虽出生在安徽砀山,但他已在高邮工作、生活10多年。“母亲去世早,父亲很早就来到高邮务工,2008年我也跟随着来到高邮。”马小宝说,10多年来,除了每年春节回一趟老家,其余时间均在高邮,妻儿也在高邮生活,对高邮的每条街每条巷都非常熟悉,早已将高邮当作第二故乡。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马小宝并非其真名,在7月9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觉得只是做了件小事的他,并没有选择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我本名叫马传文,小宝是儿子的小名。当初告知‘马小宝’,只是觉得这就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宣扬。”马传文感慨道,没想到自己的举手之劳,却引起了社会这么大的反响,其实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当时在救火现场,许多市民都参与了,大家都是救火英雄。
“在高邮10多年了,感觉这座城市特别温暖,这也是我长期在此生活的原因。”马传文说,由于家境贫寒,自己很早就辍学,来高邮时一无所有,更没有一技之长,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才在一家快递公司求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来又租了房、安了家。他感慨道,工作、生活中温暖的事无处不在:自己租住地的房主特别和善,常常关心他们一家;数年前,自己创业失败,走到人生低谷,在高邮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下,又站了起来;从事家装拆改数年,便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是大家的关心和信任……这点点滴滴让他感动于心,也铭记于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互相帮助,生活就会更加美好。”马传文说。
目前,马传文拥有一支10多人的家装拆改队伍,队伍中很多人都是他从老家介绍来邮务工的。今年54岁的梁坤便是其中之一,从2017年开始跟着马传文干活。采访中,梁坤向记者叙说了一件他铭记于心的事:“我刚开始给他干活时,因家人患病住院急需用钱,那时活还没全部干完,主家没有结算工资。得知我的情况后,他立即自掏腰包提前付了工资。”梁坤说,那一刻,自己就觉得老板人特别好,正因为此,2年多,自己一直跟着他干活,从来没有吃过亏,吃住都是老板负责,挣的钱比在家里上班多得多。
采访结束前,谈及今后的打算,马传文直言:“好好干活,努力挣钱,在高邮买房,安家落户,成为一名真正的高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