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19:49:06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市考察调研期间,参观江都水利枢纽展馆时,看着1931年特大洪水的图片,关切地询问:“高邮人民现在还受水患之苦吗?”他还面带笑容说:“一定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高邮人民牵动着总书记的心,高邮人民更谨记总书记的嘱托。今日起,本报推出《向习总书记汇报——水韵高邮诗意浓》系列报道,展示高邮人民如何用智慧和勇气使洪水走廊变安全通道,享受临水而居、生态绿色的诗意生活,书写江淮生态大走廊高邮段美好生态画卷,保护一江清水向北流。
洪水走廊变安全通道
冬日的高邮湖新民滩,风光依旧旖旎。寒风中,新民滩河港上的庄台漫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现场,专业工人和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确保工程按时完工,建设现场一派火热。据了解,庄台漫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3700余万元,是我市目前在建的单体体量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行洪排涝能力。在淮河入江水道高邮湖控制线上,共有7座这样的漫水闸,承担着行洪排涝功能,守护着大堤东侧83万高邮人民的生命安全。
高邮素有“东方邮都”之美誉,亦是里下河平原地区的“鱼米之乡”。淮河入江水道、京杭大运河与城市仅一堤之隔,因此高邮又是洪水走廊。
在江都水利枢纽展馆,就有1931年特大洪水资料图片。1931年8月,一场旷世灾难降临在高邮这块土地上。淮河流域春汛、伏汛如潮,霪雨连绵,湖水暴涨,运河西堤沉没与高邮湖相连,运河东堤多处溃决。黎民百姓惨遭水淹,一时间尸横遍野。
“1931年8月26日,运河上有六处堤坝决口,其中最大决口在挡军楼。里下河地区汪洋一片,尸体漂浮在水面上。”高邮文化研究院院长倪文才曾在他于2006年出版的《故事里的故事》一书中再现了1931年高邮特大洪灾惨况。在这场灾难中,里下河地区77000多人死亡,其中被淹死19300多人,1320万亩农田颗粒无收,140多万人逃荒外流,状况非常惨烈。
这场旷世灾难,距今已整整过去89年。据《高邮县志》记载,自1591年至1948年间,高邮共发生过127次较大水灾,平均每隔两年就发一次大水。“新中国成立后,高邮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防洪水利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市水利局原局长杨春淋是高邮水利事业的经历者、参与者、实践者,他告诉记者,1950年起,高邮组织3万多人对里运河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并堵闭六道通湖港口,将高邮湖与大运河进行隔绝,大大减轻了洪水对运河堤的威胁。1956年至1959年,高邮又组织治水大军,先后拓宽整治高邮城至界首、高邮城至江都新运河堤,形成现在的“两河三堤”,彻底实现河湖分离,进一步根除洪水泛滥隐患。
“1991年夏季,雷雨天气不断,高邮湖水位迅速上涨,夜里睡在家中都能听见洪水拍岸的声音。”家住高邮镇湖滨村的村民谭国兰对1991年的特大洪水记忆犹新。在不少高邮人的记忆中,水患是难以抹去的伤痛回忆。“1991年特大水灾后,我市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全面拉开了河湖堤防达标建设的大幕。”市水利局副局长茆德华介绍,我市根据不同地区采用不同模式进行整治,持续开展了除害兴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2001年以来实施的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加固达标了环湖大堤,修建了防汛道路,并结合环湖旅游建设了环湖旅游道路。目前,我市湖西地区基本达到高邮湖水位9.5米不出险、里下河骨干河道行洪能力基本达到50年一遇、城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以来,我市已先后投入30多亿元用于防洪工程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里下河水源调整高邮灌区调整工程、吸血虫病北移扩散防护工程施工Ⅰ标(高邮段)、沿运闸洞漏水处理工程;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新民滩切滩、湖西大圩加固、运河西堤加固、防汛道路建设、高邮湖控制线漫水闸拆建等流域性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向阳河整治工程、横泾河整治工程; 新港漫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北澄子河上段区域治理工程等一大批流域性、区域性省、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市民生水利建设水平。
依托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我市流域防洪体系、区域防洪体系和城市防洪除涝体系等三大安全体系加速架构与完善,全市防洪抗旱能力进一步提升。继1991年之后,我市又先后于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分别发生了较大汛情,特别是2003年水灾严峻,降雨总量不亚于1991年,然而在不断健全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防汛抗旱调度配合下,灾情却明显轻于1991年。现在,每到汛期,高邮人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是因为水利投入逐年递增,治水方略不断完善,民生水利才惠及更多百姓。随着时代发展,高邮治水目标也与时俱进,由传统水利安全向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如今,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还逐步恢复了河道“河清、水净、岸美”的生态水乡面貌,人民群众在水环境方面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实习记者 刘冰章 记者 孔令玲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