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8:19:34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冬日的市河碧水潺潺,小桥流水人家,亭台轩榭掩翠,古色古香的江南水景让人流连忘返。午后,冬日暖阳慵懒地照耀着大地,坐落在市河河畔的高邮书场里座无虚席,抑扬顿挫的说书声袅娜着传出来;岸边蜿蜒曲折的回廊里一群戏曲票友正在相互切磋,婉转悠扬的戏曲声回荡在市河上空,寂静的市河一下子热闹起来,人与河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分外美好,好不惬意……
河还是那条河,却换了新颜,早已不是周边居民口中发臭的“龙须沟”了。2014年,我市兴修水利,对市河河道进行整治,并沿河造景。如今,1500多米的市河风光带将南水关、王氏文化广场、市民书场、水部楼、瓮城等水文化景观串成一线,人文风光呈现眼前,历史文化蕴藏其中。经过整治,市河南段实现了污水零排放,河中呈现小桥流水倒映人家的一派迷人景象,被评为扬州首批十条“美丽河道”之一。昔日的“龙须沟”变成靓丽的水景观,市民喜笑颜开,享受着开门见景、出门入园、临水而居、生态绿色的诗意生活。
“以前坐在家里都能闻到臭味,现在不一样了,水很清,每天都有人在这里钓鱼。”提起市河整治成果,周边居民刘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整治后的河道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恢复了原来的功能,河道两岸还进行了绿化、靓化,建设了亲水平台。黑臭河变成了生态河,成了大家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市河换新颜是我市全力进行水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继完成市河活水工程后,我市又对东门大沟、南海子河、腰圩河、新沟河、新华河、玉带河、大寨河等城郊接合部和老城区的河道展开综合治理。同时,改变过去以钢筋混凝土护底、护岸的做法,注重采用生态木桩护岸与河底清淤、沿岸管网截污等相结合的模式,对相关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不仅增强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而且大大改善了邮城水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了27条城区河道的综合治理工程,还建成了市河、玉带河、腰庄河、腰圩河、新华河、南海子河、老横泾河、南澄子河等8座城市生态公园。
放眼高邮大地,正呈现出水景独好、人景相融的美丽画卷,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市水环境改善、打造“水韵邮城”的生态实践。据悉,从2012年起,我市大力实施“清水活水、不淹不涝”重点工程,严格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打造了一张张靓丽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名片。如今,一条条碧波荡漾的城河,一座座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为高邮老百姓打造了诗意生活。为了保持“光鲜”,我市还不断加大对城河长效保洁与突击清障的力度:一方面强化对城河保洁人员的督查、考核力度,确保河道保洁效果;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对城河、暗管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突击清障,改善河道环境,提高排水能力,保持水位合适、活水常流。
城区河道整治高潮迭起,农村污水处理和河道治理也稳步推进。据了解,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污水处理难题,我市先后投入5.8亿元,在东北片区的临泽镇、三垛镇以及卸甲镇建设了3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并实施了与之配套的镇区“十个必接”污水支管网配套工程。目前,3座污水处理厂已全部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量达1.2万吨,沿线区域污水乱排现象得以改善,有力保障了三垛西大桥国控断面水质达标。同时,近年来,我市还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完成县乡河道治理102条、长度203公里;建成农村生态河道44条,长度255公里。农村河道基本实现了疏浚全覆盖,同时也实现了从单一性保洁向“五位一体”综合管护的转型。
“水”作为邮城发展的基本元素,见证了历史的演变。从洪涝频发到生态宜居,不断改善的水环境为打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