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1 18:13:18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非凡十年”系列报道之乡村振兴篇
□ 记者 翁正倩 通讯员 黄开华
沃野平畴,流金叠翠。金秋时节,九月的高邮活力迸发:龙虬镇“四河四路”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示范先导区,正持续推进各园区建设;临泽镇川东村村民们正忙着捕捞大闸蟹,通过电商等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甘垛镇种植大户们正抢抓农时,做好秋季田间管理……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高邮大地徐徐铺展。
十年峥嵘岁月,十年春华秋实。十年间,高邮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业发展稳中有进、量质并行,先后创成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中国大闸蟹生态养殖示范市、国家级罗氏沼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忆往昔,2012年,我市农业增加值56.83亿元;看今朝,2021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99.36亿元。这一数据对比正是我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展现。
农业更强,现代农业产业跑出“加速度”
“快快快,赶紧装车。”“小心点,虾苗‘娇贵’。”……日前,在江苏数丰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将打包好的虾苗抬上货车,以便让它们准时“坐上”飞机,飞往广州。“这是今天运往广州的第三车虾苗了,我们公司—天要供应1000多万尾。”董事长杨国梁介绍道。数丰水产通过科研技术对罗氏沼虾进行“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在培育优质的虾苗品种的同时更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它的发展也是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主体快速发展的缩影。
高邮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产业特色鲜明。十年来,我市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聚焦农产品“三品”建设,全力推进农业重大项目建设、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现代农业产业更是跑出“加速度”:
——农业生产稳中有升。2022年,我市粮食生产保持“十八连增”,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市)。“1+4”生猪产业集聚区全面建成;罗氏沼虾养殖面积占全国1/5、全省的3/5;高邮湖大闸蟹年产量1.2万吨左右,年综合产值10亿多元;鳜鱼、赤眼鳟、黄颡鱼苗种繁殖基地为全省最大。
——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我市统筹推进“一园一区一基地”建设,八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先后被认定为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四河四路”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获批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高邮鸭集团实现实体化运作并成为扬州市唯一一家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
——产业主体快速发展。全市建成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0家,年销售额超160多亿元;备案及登记注册家庭农场725家,农民合作社590家。优质稻麦、绿色家禽、特色水产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逐步构建。
——信息应用持续增强。全市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突破17.37亿元。我市先后获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京东“一村一品一店”示范县、阿里巴巴全国农业电商50强县等荣誉称号。
农村更美,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入画来”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村貌展新颜。驱车行驶在湖滨慢道上,一幅幅生动的墙体彩绘映入眼帘:田间栖息的老牛,金灿灿的油菜花,碧波荡漾的荷塘…… 美不胜收。放眼望去,一排排洋气的二层小楼房有序地排列,开阔明亮的健身广场干净整洁,一条条沥青路、水泥路直通家门口,精致的木栅栏围着一汪秀气的水塘,三五成群的鲤鱼在塘中尽情嬉戏,田园村居的温馨惬意一展无遗。闲暇时,孩子们嬉笑玩闹,老人们闲话家常,生活中处处透着幸福感……“如今的湖滨真的是又美又宜居!”湖滨村曹湾组51岁村民赵红一谈起湖滨村的现貌便忍不住夸赞道。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湖滨村的嬗变是我市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十年来,我市不断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平稳运行“五位一体”长效管护体制,“户保洁、组收集、村集中、镇中转、市转运处理”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被省政府办公厅评为成效明显激励县(市)。接续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近年来,我市还启动“美丽庭院”建设项目,村民们个性化改造家庭小院,风情各异,让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农家庭院成为美丽乡村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农民更富 ,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一番”
运河之畔,乡村蝶变,吹响乡村振兴奏鸣曲。2012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41元;2021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一番”,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更是掷地有声。
2012年,临泽镇小葛村集体负债高达45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不足万元,新上任的村党总支书记祁志芳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向村民立下“脱贫致富”的“军令状”,通过改鱼塘、搞特色养殖、引项目,使小葛村发生了巨大变化,2016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由负转正,摘掉经济薄弱村“帽子”。如今,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已超过120万元,710多户村民中荷藕套养小龙虾养殖户就有百余户,养殖面积超2000亩,每年产值超700万元,不少村民也通过这一特色养殖走上致富小康路。
小葛村的华丽转身是我市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真实写照。多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亿千百”脱贫攻坚工程,大力实施产业物业帮扶,着力增强村级自身“造血”功能,30个省级扶持村级经济集体经济试点项目、25个市级物业产业项目落地见效。202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6995户13571人实现整体脱贫,170个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45万元。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牢牢守住,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