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千年大运河 流动新生机

2024-01-28 18:44:32    作者:□ 记者 高融    来源:今日高邮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高邮段全长43.6公里,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黄金段,大运河高邮段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现有世界文化遗产点3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处,省市级文保单位10余处。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就像是散落在大运河沿线的一颗颗珍珠,散发着千年中华文明和辉煌历史的璀璨之光。

智能数字化让古老文化开出“现代之花”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全长26.5公里,是历史上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高邮市文旅集团讲解员陈秋铃介绍,从2014年起,高邮秉持挖掘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沿线的历史遗址,展示高邮运河文化同时改善总体环境的理念,通过滩涂、旱溪、果林系统的修复与排水组织的完善,提升西堤的环境品质,修复运河西堤区域的生态系统,让明清运河故道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长廊、生态公园。

为守好大运河生态高颜值,高邮锚定“绿色智慧”的发展目标,加快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数据应用,建立监测预警数字化平台、运河水环境信息管理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促进绿色化,进一步提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冬季的高邮,阳光灿烂,水碧天蓝。节假日期间,不少市民打卡明清运河故道,尽情享受着这绿色长廊、美丽的生态公园带来的自由和惬意。同样,作为运河边上重要的水马驿,盂城驿也迎接着一群又一群游客,人们通过智慧景区导航、语音播报、数字互动等科技创新手段对大运河与盂城驿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如今,智能数字技术让古老的大运河迎来了新的生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时代意义。而高邮明清运河故道、盂城驿等历史文化遗产也重焕荣光,再谱新章。

千年灌区成就“鱼米之乡”

高邮“里运河-高邮灌区”成功入选2021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江苏首个入选的灌溉工程。高邮灌区申遗成功,根植于高邮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上,高邮灌区为高邮农业发展、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有一批历史悠久、继续发挥灌溉作用的水工遗存,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每到农事灌溉的时节,高邮市运河两岸的村民只要用手机扫一扫渠首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条渠道的准确放水时间,这样就能提前安排好自家的生产生活。

“这离不开灌区的信息化、系统化运行管理。”高邮灌区信息中心张宇驰介绍,经过多年建设,高邮灌区已配套遥测站、遥控站以及视频监控和用水计量站点,基本实现了灌区水情工情可读、场景可视、水量可测、设施可遥控、资源可调度等功能。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在各级引水闸设置二维码等方式,将渠道供水时间第一时间发布,实现“农民用水早知道、农事作业早安排”,从而推动农业灌溉从大水漫灌向高效集约转变。

跨越千年的高邮灌区在保护基础上不断更新,这座历史遗存的“老身板”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新活力”。近年来,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灌区灌溉保障能力大幅增强,累计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年节水9100万立方米,年增产粮食500万公斤,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农业持续发展。

目前,高邮灌区管理处正在试点运用“空天地一体智慧平台”以及“感知-决策-调度”智慧灌溉系统。通过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手段进行渠道巡查,生成电子化巡查报告;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仪,分析处理灌区现状种植结构和各类监测数据,构建灌区作物水分状况感知体系,对作物水分状况进行精准预测,结合现有的遥控监控系统,实现智慧精准配水决策。

文旅融合古运河新生机

以科技的力量赋能大运河保护,以创意的活水激发文旅创新。运河落日营地,是高邮文旅集团通过打造新晋网红打卡地以及人气露营地,让青年人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在这里,向东眺望,大运河、镇国寺塔等古老的历史遗存尽收眼底,向西可以赏落日、观候鸟,欣赏高邮城一湖二河三堤的特色景观。

年轻化消费理念,让历史成为最美风景线,更走出了一条文旅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答好中国式现代化“综合题”。

大运河在数字化赋能下,展现出一幅古今交汇、人水共生的美丽画卷。我们期待,这悠悠运河水,能流向更深、更远的前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