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0 00:00:00 作者:冷月 来源:今日高邮
――服装企业品牌创新浅析
高邮,长于羽绒服装制造,600多家企业从事羽绒服的加工或制造,寒冬未到,形形色色的促销活动方案就通过各种载体传送到每个邮人的心中,外来品牌、地产品牌羽绒服在我市纷纷上架,各主要商业街,一步一个羽绒服饰店。满眼所及、满耳所闻,无不是羽绒服,高密度的视觉撞击,让人不进服饰店也难。
现在,羽绒服饰店还在一家家的开张,有牌的、无牌的,有业内人士说,随着冬季和春节的临近,还有不少店会开张,因为每个服装厂必然会有一家门市。而在这热闹的环境下,必然有一番激烈的竞争。
创新才是真功夫
在商品步行街、府前街、蝶园路,有不少的羽绒服装店,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羽绒服数量多,风格雷同,款式乏善可陈。某知名品牌店辟出相当的空间展示了4折左右数量可观的产品。跟风,这是我市一些羽绒服生产、经营商的一个特征。
有一个商家直言不讳告诉顾客,他们在从事某品牌的加工时,利用相同的面辅料做出同种款式的羽绒服投放市场。这种服装上市后很显然只能在价格上与同类对决,一问价格,只有品牌产品的一半。
笔者在外地看到ELAND、A.V.V等品牌服装尽管价格在600至1000元左右,但由于其随心所欲的搭配效果不但漂亮而且时尚,依然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也许我们没有完美的产品结构与这些名牌竞争,但是细节和潮流的捕捉却是每个人都喜欢拥有的,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成功的运作模式只能借鉴,服装设计要创新,经营理念更要创新。
要品牌,更要内涵
我市已有数个自创服装品牌,其中,林杉风、伊佰恋、沙龙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羽绒服装品牌。他们品牌着力点就是羽绒服。但对于品牌显然发掘得远远不够。
一位设计师无奈地表示:设计的动力和灵感均来源于品牌的文化内涵,而现有品牌恰恰缺乏这种内涵或没有发掘品牌的内涵,服饰之魂无所寄托,目前只能是泛泛的设计,还无法锁定消费群体,分类彰显他们的风格,尚体现不出一个“品”字。因此,这种设计严格来讲不能称之为设计。
更令人遗憾的是,能有资本表现品牌内涵的服装企业在我市并没有几家。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我市能自行设计的服装企业还不多;二是部分服装企业对设计不够重视;三是没有突破家族经营的狭隘理念。而以上三个因素却正是品牌培植的大忌。没有平台,何来品牌运作的舞台?所谓的文化更是无从谈起。
品牌,是一个很感性的载体,它承载着消费者的个性、情感甚至于人生的方向。在这个服装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的时代,在有众多的品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情况下,与其说选择某个品牌,倒不如说选择的是这个品牌所蕴含的文化。一旦服装品牌内涵苍白无力,其前途可就难以预测了。
要学会品牌产品规划
近日气温居高不降,少数羽绒服生产商和经销商心里不免有些怨言,小兴安岭的雪为何飘不到江淮流域?天时、地利、人和,怎样才能全部拥有?
也许,在抱怨之余,要自我检查:从设计开始,是否已根据不同区域分别做设计调整?是否在设计主打产品之余开发一些关联性的产品,比如,与羽绒服相搭配的裙子、袜子等,用它们来衬托出主打产品的优势,以便消费者做比较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达到提升品牌的形象的效果。
在品牌的推广上是否有规划?我们是否在凭感觉,非常随意地在报纸或电视上做做广告,或者模仿别人搞个什么活动?这种感性的推广很可能是赔钱赚吆喝,开花不结果。
另外,靠单一的产品低价运行占领地方市场的策略,在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奏效,从长远来看却承载着更大的风险。 比如一家知名企业一直在为国外著名品牌做着加工,但自身的羽绒服价格只是国外品牌的1/3,甚至1/10,其原因就是其品种的单一带来认知度和美誉度的狭窄,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市是羽绒服装制造名城,在短暂的国庆黄金周和“双节”结束之后,各服装企业或经销商是否可以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得与失?尤其是自创品牌的服装企业,借鉴一下名牌的运作经验,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品牌内涵,从产品群设计、生产、推广、定价、陈列、配送、直到售后服务,您又应该怎样调整品牌的企划?
与其为别人做加工赚取一点加工费,不如做自己的品牌,提高利润;与其投入资金开发雷同的单一产品,不如潜心好好规划一下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