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00:00:00 作者:薛崇庆 来源:今日高邮
临泽镇充分发挥青年在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优势,鼓励他们立足本地大胆创新,放手实干,一批有志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大显身手,竞相发展。目前,办企业,搞实体、养特畜已在该镇青年中蔚然成风。
“外面工作不好找,回乡照样能致富。”这是临泽镇东荡村芡实种植大户王桂立的一句肺腑之言。今年34岁的王桂立,高中毕业后便外出务工,后在滨海发现市场上每公斤芡实售价高达100元左右,他便决定回村种植芡实。从2006年开始,他一口气承包村里300亩农田,年均获纯收入10万元。今年他带动全村108户村民扩种芡实面积1000亩。
被人们称为“平菇大王”的韩夏村10组青年周金兵,经过4年多的反复试验,将12个蔬菜大棚改成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平菇超万斤,8亩大棚亩均纯收入近万元,并很快在该村形成了产业规模。资源匮乏的金桥村青年农民花永余则另辟蹊径,前两年,他与村里的7位农民,一次性投入近30万元,创办起全镇第一家集收割、耕作、开沟、插秧为一体的机耕服务队,有效地解决了农忙时农村劳力紧张的矛盾,在周边县市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地处水网地区的董潭村,大部分农户都以养鱼为主要产业,但由于品种单一,产出不高,一组村民吴宽怀率先推行“水面养鹅、水中养鱼、水下养蟹”的立体放养模式,一举打破了传统的养殖格局。这几年,他所承包的900亩水面,年纯收入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