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综合新闻
民工短缺之际话劳务输出

2005-06-03 00:00:00    作者:吴孜进    来源:今日高邮

长期以来,劳务输出一直被视为衡量地区农民增收成效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随着近几年高邮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持续上扬,本地企业消化劳动力的“胃口”越来越大,民工短缺的现象在许多乡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于是,劳务输出的要求和用工难这一对矛盾成了当前令不少乡镇颇为困惑的问题。那么,面对新形势,农民增收工作是否还一定要通过劳务输出这一方式来实现?   

工业发展,民工短缺;老板着急,工人得利

在汤庄镇成套公司的高炉双预热置换器生产现场,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两年前开发出这种主打型新产品,然而由于人手短缺,目前生产工人中有一半来自兴化等周边地区。记者又从该镇的企业管理站了解到,从去年年初至今,镇内企业尤其是机械企业间争夺工人的“战斗”就一直没有停歇。其主要原因在于全镇工业近年来的蓬勃兴起。仅液压企业每年就要新增20多家,同时其它行业的一批批小企业逐渐壮大,如原先只有百人左右的科凌公司现在员工已近300人,有的企业用工量甚至激增了10倍。与企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劳动力的增长却是有限的。如今的汤庄镇可以说是户户无闲人,年轻力壮的都进了工厂,年长一些的成了建筑业的主力军,就连许多花甲老太太也在家里为一些针织绣品厂衍缝加工被单,几乎每家都有一两个人在企业上班。尽管如此,今年以来,汤庄镇许多家企业生产工人短缺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
上述情况并不仅限于汤庄镇。据了解,全市一些工业基础较好或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取得较好工业发展势头的乡镇,如卸甲、临泽、车逻、开发区及湖西片乡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民工短缺的现象。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字,全市富余农村劳动力约30万人,近年来,由本地工业消化的劳动力数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至去年已达10万,今年预计会上升到12万人,到明后年,用工难的问题在部分乡镇可能会更加突出。企业用工需求的激增,使劳务市场迅速发生了由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的逆转。由此一来,客观上使工人待遇得到提升,尤其是服装、箱包鞋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如今工人的平均收入已比过去增长了50%左右。许多服装企业的老板感慨地说,由于熟练工紧俏,工人的地位今非昔比了,现在不是老板炒工人的鱿鱼,而是工人炒老板的鱿鱼。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企业目前也只能继续通过提高福利的方法来解决燃眉之急。正因如此,目前不少有远见的企业主开始顺应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克服过去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陈旧观念,一边降低用工门槛,营造“招得到人,留得住人”的用工环境,一边与职业技术学校达成紧密合作,确保企业壮大后在用人方面无后顾之忧。   

劳务输出或输入?熏因地制宜

由此可见,近年来高邮本地工业的发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实际效果,并且这种水涨船高的趋势仍然在继续。对此,市工业主管部门的一些负责同志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首先,就全市范围来看,用工存在不平衡状况,有的乡镇工人紧俏,有的仍显过剩,还有的则供需基本持平;其次,在不同乡镇,所缺工种及年龄性别等特点又各有差别,如临泽制鞋业发达,女工显得比较紧俏,而汤庄、卸甲等以机械工业为主的乡镇则缺少青壮年男工。对于已经出现用工短缺的诸多乡镇而言,农民挣钱的确无须一定要外出打工,在家门口上班就能挣钱;而且从另一方面看,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导致各地民工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很多农民出于照顾家庭或节省开销的考虑,更多地选择就近进厂,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舍近求远外出打工,这也是合情合理、多全其美的事情。与此同时,对于经济尚欠发达的乡镇而言,劳务输出仍是当前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如八桥镇通过不断拓展外出劳务输出的地域,使当地农民获利颇多。   

治本之道:振兴本地经济

一些经济工作者认为,在农民收入以纯农业为主要来源的时代,劳务输出的确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要让农民实现可持续的富裕,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既可实现本地经济的振兴,又可以由此来带动就业,这样的思路仍不失为上策。
        此外,若对当前民工短缺的现象作深层次分析,可发现当前企业所缺少的除了一般的生产工人之外,能管理、懂营销的人才和具有一定科技素质的技术工人也是相当匮乏的。因此,地方政府在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时,要多考虑本地劳动力,在培植产业结构方面以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为着眼点,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同时完善用工制度,让工业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让农民农闲时节离土不离乡,就地有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开拓与此相关的教育产业化新领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