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0 00:00:00 作者:黄斌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以来,我市基层参学单位在“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中,克服种种困难,将许许多多“口袋党员”、“隐性党员”找回了党组织,确保了先进性教育党员参学率。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现将高邮镇琵琶社区党支部书记孙桂兰的先进事迹予以登载,供大家学习。
她,用爱拨亮了社区党员心中的一盏灯
―――记琵琶社区党支部书记孙桂兰
孙桂兰,琵琶社区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党支部书记。所辖社区3210户居民,党员109名。党员数量大,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多,且分布散、流动快。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准备之初,为了确保先进性教育党员全覆盖,找出流动党员、“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她与同事们一道起早摸黑,短短几天内走访了百多户住户,终于将在册的109名党员全部找到位,一一请回了“娘家”。
“既然我是一名党支部书记,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党员。”
我市 “先进性教育党员全覆盖,参学党员一个不能少”的要求提出后,才到社区支部上任不久的孙桂兰明显感到身上的担子比以前更沉了。近年来,由于下岗(失业)党员关系纷纷转入所住社区等因素,她所在的琵琶社区的党员从2002年的几名,一下子增加到现在的100多名,其中大多数属居无定所的流动党员、“口袋党员”、“隐性党员”。要在短短的几日内,将百余名的党员对上号、找到位、请回家,谈何容易?而且许多党员已经外出务工,他们当中不少是组织关系虽在社区、人却见不着的“挂号”党员。这些无疑给该区开展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加了困难。天生不服输的孙桂兰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既然我是一名党支部书记,我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党员,并且见到面。
短短的几天里,孙桂兰和同事们走上了艰难的“寻亲”之路。一大清早,社区群众们还未出门,她就和同事们一幢一幢地去爬楼探访;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纳凉休憩,她就和同事们一条巷一条巷地去叩门寻找……
有一位党员家住社区内五楼,孙桂兰气喘吁吁爬上去两次,都未找到人。于是孙桂兰就守在他家楼梯口,直到天黑看见他家窗前灯亮,总算找到了他。有一次,孙桂兰听说在昆山打工的一名党员,正值回家看望暑期在家的孩子。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于是孙桂兰主动与其联系,终于找到了这名一直联系不上的流动党员。有的党员看到孙桂兰经常登门造访,说:“你只要打几次电话就行了,何必这样辛苦呢。”而孙桂兰却不是这样想的,她觉得不见到党员面、不跟党员说清楚,心里就不踏实,放不下。
“我就是你们要找的王慧”
王慧,从物资回收站下岗后,组织关系刚落户琵琶社区不久。孙桂兰从她的党员介绍信上,只找到她丈夫的电话。电话那端,王慧的丈夫对他妻子党员关系转往社区很是恼火:“现在单位都不要她了,你们还找她干嘛?”话刚说完就撂下了电话。但孙桂兰并未因此而气馁,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把所有的党员找到位。
第二天,当她来到社区党员张某家中登门探访时,隐约看见张某的对门,有一对夫妇模样的人朝这边张望,入神地倾听。张某也是一名下岗党员,心里一直很压抑,提到这次先进性教育,他发了一肚子牢骚。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后,张某终于爽快地说了一句:“孙书记,你放心!我一定去参加学习!”孙桂兰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谈话结束后,孙桂兰离开了张某家。可她还没走多远,忽然身后有人叫她,原来就是刚才那对夫妇。女的主动过来跟她打招呼,问她是不是找一个叫王慧的人,并说了一句让孙桂兰意想不到的话:“我就是你们要找的王慧!”原来,孙桂兰与张某的谈话她都听到了。她被孙桂兰乐此不疲地上门探访所感动,更为孙桂兰每月虽只有三四百块钱的微薄工资,却对工作如此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折服。
像王慧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原我市粮食局下岗职工、70多岁的党员程老太有着和王慧相似的经历。于是,孙桂兰决定晚上再次登门做其工作。刚一跨入程老太的门,程老太就虎着脸劈口说了一句话:“都这么晚了,你们还来做什么?”孙桂兰答道:“是啊,这么晚了,我不下班这么辛苦来找你,你凭什么生气呢?”孙桂兰的诚心终于打动了程老太。
“我也是一名下岗职工!”
找困难党员谈心,替他们解除思想上的包袱和疙瘩,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自谋职业,解决其实际困难。孙桂兰认为,这本身就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孙桂兰遇到更多的是已经下岗、生活困难的职工党员。他们当中大多心里存有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使这些党员往往情绪较为激动,党组织意识较为淡薄,思想状况很不稳定。孙桂兰凭着多年的党务工作经验,一边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一边苦口婆心地做其思想政治工作,一边劝他们下岗不失志,一定要自谋职业、艰苦创业。
原珠光集团下岗职工老王是名老党员,他经常对人抱怨说:“在单位辛苦干了一辈子,现在也下岗了,到头来还不如一名普通职工。”孙桂兰听到后,主动找其谈心,语重心长地劝道:“党员就是因为工作先进而入党,而不应该因为下岗就思想不先进啊。”
孙桂兰又何尝不理解他们呢,因为她自己就是一名下岗职工。早在1978年,孙桂兰就入了党。几年前,孙桂兰还曾在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任办公室主任。2002年随着企业人员的精简重组,她和许多下岗工人一样走出了工厂,之后来到社区工作。她也曾埋怨过,但她知道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应该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就应该心存体谅和理解。党员就应是一块“特殊材料”,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被吓倒。
一些思想波动的党员被孙桂兰的诚心说服所打动,纷纷表示要重新审视自己,展望美好未来。都自觉主动地答应,一定参加社区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她用自己亲身的经历为社区党员上了一堂堂现实而又生动的党课。
“社区就是你们的家”
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孙桂兰利用几天的时间,几乎跑遍了社区所有党员的门坎。只要党员有困难,她都乐于帮助。她常对社区内的党员们说:“社区就是你们的家。”
孙桂兰所在的社区住着上千户居民,加上小区外的共有三千多户。平时,她几乎没有休息日,不是在社区里忙里忙外,就是在办公室里接待前来寻求帮助的群众。谁家有个小事儿,只要能帮得上的,她都是一口答应;哪户要有个什么困难,找到她准能得到满意答复。长年瘫痪在床、五保户李大爷家的电扇坏了,托人捎个口信给她,她马上找人帮助维修;贫困户家庭条件困难,她想方设法跑前跑后去市民政部门,按政策标准为他们落实了“低保”;社区内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却筹不足开学的学费, 是她集合众人力量雪中送炭,解决了这些家庭的燃眉之急。
针对社区贫困家庭较多、孩子上学难的状况,在孙桂兰的带领下,简易的 “暑期校外辅导站”办起来了,她还东奔西跑“网罗”了3个退休教师和9个放假归来的大学生当起 “志愿老师”,专门帮助辅导困难学生,班级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7月15日开学典礼的那天,教室爆满,一下子竟有59名学生来此报到。每年,社区都要募集一定的资金,召开关爱大会,对一些品学兼优的特困生进行无偿资助。
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区党支部书记,然而,她却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用她的爱拨亮了社区党员心中的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