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综合新闻
城市雕塑――历史文化名城的点睛之笔

2005-09-24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文 陆学智 摄    来源:今日高邮

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文化的标识,城市雕塑以永久性的可视性形象,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城市的历史人文气息,触摸城市个性的脉搏。
 ―――题记

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前夕,我市在部分交通要道、景区增设了若干城市雕塑。这些城市雕塑有什么含义?城市雕塑对一个城市将有怎样的影响?怎样看待城市雕塑现象?日前,记者走访了部分业内人士、文化人及普通市民。

秦观像(南环路与文游南路交汇处)
夏国华(高邮建筑设计院院长):  高邮自秦时设邮亭以来,最闻名于世的有三样: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咸鸭蛋,风流倜傥的秦少游。在高邮的南大门设雕像,代表整个高邮的形象,最佳选材离不开这三样。体现“邮”已有东门广场的“邮驿之路”雕塑作代表,有关部门曾考虑将“邮驿之路”搬至南门,但征求意见时,许多人都表示,“邮驿之路”在他们心目中也是凝固的一景,搬走不习惯,也舍不得。设计鸭蛋雕塑代表高邮又似乎不太适宜,剩下的只能是秦少游。最终,我们选择在南大门设一秦观雕像。
陈其昌(我市资深宣传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秦少游是我们高邮的骄傲,清人王士祯评价曰:“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秦观是北宋大才子,“国士双无”,秦少游是高邮妇孺皆知的人物,民间广为流传着“文游台四贤相聚”“苏小妹三戏秦郎”等故事!秦观在海内外也久负盛名,他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其所著的《鹊桥仙》中的佳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古传诵。
秦少游37岁前一直居住高邮,发奋读书,好学成才,深受苏东坡、王安石等人赏识。南门处的“秦观”正值青春年华,昭示风华正茂,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高邮。秦观让南来北往的人们对高邮投来最初的一瞥,将“高邮”与“秦少游”印象重叠,看到少游就忆起高邮,说到高邮就想起少游,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亲近高邮,走进高邮。
“地灵孕育人杰,人杰彰显地灵”。在全国各地,以著名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地方形象代表的景观并不鲜见。将秦少游作为我们高邮的城市“形象大使”,让这位乡贤再为家乡今日发展作点贡献,我想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也会高兴的。

名人园(位于蝶园市民广场南坡下)
夏国华:  2001年,我市制订了《城区东扩西进规划》,经过连续多年的“十大工程”建设,拉开城区基本框架。从今年起,城市建设开始从粗放型扩张向精细型经营转变,注重城市内在品德的提高和内在品位的提升。蝶园市民广场建成以来,一直深受城乡人民的夸赞,被视作“高邮的城市客厅”,但广场的文化内涵还显得单薄。为此,近年来,我们又作了精细化处理,增设了蝶园主题雕塑,秦邮八景墙画等。名人园去年9月底就开始筹划,按照“高邮人或为高邮做过好事的人”“有一段故事或佳话”“与蝶园或高邮有关”等一系列入选原则,向高邮的老同志、文化界人士等广泛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等,最终筛选出8名高邮古今名人。然后我们又通过招标,请曾留学欧洲6年的青年雕塑家董斗斗先生设计制作了八尊情景雕塑:少游踏春、王磐唱曲、对奕议政(蝶园主人王永吉)、魏源劝学、引之夜读、梦萦故乡(汪曾祺)、云铸风望(孙云铸)、美画共赏(王陶民)。
江西游客高先生:  这次高邮举办邮文化节,我和朋友特意赶来旅游观光。蝶园广场的名人园真的不错,展示了高邮丰厚的文化底蕴,让外地人一下子了解了许多有关高邮的历史名人和生动的历史故事,从而对高邮产生亲切感、亲近感。
市民陈先生  这些情景雕塑构思很好,富有生活气息,与蝶园市民广场的定位很相符。市民们在休闲中又增长了不少知识,激发我们爱家乡、爱祖国、爱学习的情怀。“少游踏春”、“王磐唱曲”、“梦萦故乡”、“云铸风望”展我高邮昌盛文风、人才辈出;“引之夜读”、“魏源劝学”激励我辈要发奋学习;“美画共赏”展现了民国期间与刘海粟几近齐名的高邮画家王陶民与平民陈侉子交往的故事。汪曾祺小说《鉴赏家》即以此二人为原型,这一佳话使名人园多了平民气息,也使名人园更亲近咱普通老百姓了;“对奕议政”再现了蝶园主人王永吉的一段佚事:王永吉与友大冶和尚对奕。王永吉说:“两人对奕,今日几乎忘谷雨”,大冶对曰“一园二主,当初何不辩清明”,极大地讽刺了王永吉明亡降清,“一臣事二主”的不义行为,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名人园寓教于乐,很有价值。但它设在市民广场上,管理有难度。我希望所有市民都要爱护蝶园广场,爱护名人园。

北门大街牌楼(位于香格里拉大酒店北侧)
夏国华:  高邮于1993年就被批准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当时全省县级市中仅高邮和常熟两家。按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要求,必须保存一段完整的历史街区。在北门大街设牌楼既与南门大街遥相呼应,又是我市对北门传统风貌古街进行保护开发的开始,与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不谋而合。
居民刘先生:北门大街宋代就开始逐步形成,具有明清特色的传统建筑多,建筑物与街道比例尺度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铺”也在其中。好多外地的专家学者来邮,对这条街上完整的明清风貌建筑赞不绝口。牌楼的设立,既是对当年牌楼的恢复重建,又表明我市把北门大街的保护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对传统古街保护将产生积极作用。

世纪之光(文游路与秦邮路、薇风大道交汇处)
陈其昌:我们的城市雕塑既要有反映传统文化的部分,也要有传递现代气息的东西,既要有写实的雕塑,也要有抽象的雕像。现代的、抽象的雕塑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寓义也更深广。像青岛五四广场上的“五月风”雕塑,扬州教育学院高邮校区门口“木柱群”造型,便是一种抽象艺术。“世纪之光”雕塑放于高邮的北门、经济开发区处,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时尚,发展经济、全民创业是今日高邮之时尚;二是红火,高邮的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红红火火;三是追求,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高邮的明天更加美好。
夏国华:在文游路与秦邮游、薇风大道交汇处放雕塑还有协调交通方面的考虑。秦邮路是京沪高速进出高邮的主通道,宽22米;薇风大道是商业街区,宽16米,“世纪之光”给由宽入窄的司机设置一个视觉、心理缓冲带,同时也限制部分载重车辆直接驶入薇风大道,避免破坏商业街区的氛围。

再论文游台《秦少游》与《邮驿之路》
陈其昌:改革开放以来,高邮的城市雕塑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中期,我市主要出现了两座雕塑,文游台内的秦观雕塑和棉纺厂的纺织女工雕塑;第二阶段:1997年第一届邮文化节期间,设计了东门广场“邮驿之路”、南门“鸿雁传书”等大型雕塑及各小区、绿地、河边的点缀式雕塑小品;第三阶段:也就是本次邮文化节前夕亮相的“南门秦观”、“名人园”、“北门牌楼”、“世纪之光”等雕塑。
作为一名老宣传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我参与了这几次城市雕塑实施过程。可以说,每个阶段城雕出现初期都会引来各种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认知发展,最终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文游台内的秦观像刚面世时,市内外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秦观太年青,似‘奶油小生’”,有的说“秦观没胡子是败笔,因为宋代人蓄须是习惯”……其实,800年前的秦少游倒底是何模样,谁也说不清,“秦观”当是何等风采,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事。雕塑作为一种艺术,最重要的是传达一种神韵,最终文游台的“秦观”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被海内外人士广泛认可了。
“邮驿之路”刚放在东门广场时,也颇受非议,有人问:“古邮驿之路应是南北方向,我们的雕像怎么摆成东西方向了?”有人问:驿差送信一般单人匹马,怎么高邮塑成群马造型,而且马踏瑞云?还有人议论:城门造型怎么选用现代的不锈钢材料……今天,谁再作这样的争议显然是无聊。城市雕塑是凝动的史诗,艺术可以再现历史,绝不能拘泥于历史。“邮驿之路”再现了古老的“邮驿之路”,又展现了今日高邮开放、进取、继往开来的形象。不仅如此,单个的骏马、奔马在全国多个城市寻常可见,而塑造三匹奔驰的驿马的雕塑在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绝无仅有,“邮驿之路”彰显高邮个性,再现城市历史,当之无愧地成为高邮的“眼睛”。
现在,新一批城市雕塑又将接受市民的考验。我相信,认知总有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更多的人喜爱我们的城市雕塑,会有更多的城市雕塑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市民王女士:  我是一名纺织女工,20世纪末,我们纺织业遭遇很大困难,纺织工人纷纷下岗,但我想,我们的纺织业不会永远难下去。21世纪初,果然纺织业复苏了。今天,我们高邮的财力可能还不太宽裕,但搞一些城市雕塑好比一个家庭制办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家私。从长远看,城市雕塑让我们为后人留下一些痕迹,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夏国华: 城市雕塑是一种公共艺术,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审美角度不尽相同,城市雕塑也从来不能十全十美,获得满堂喝彩,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求大同存小异,不断完善,让高邮变得更有个性,更宜人居,更加诗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