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湖网养“呛水”带来的思考
2005-12-01 00:00:00 作者: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与罗氏沼虾养殖的大好形势相比,今年高邮湖围网养殖却遭遇了“灭顶之灾”。11月24日,高邮镇金墩村渔民告诉记者,今年他家围网养殖的60亩湖面,螃蟹只有二三斤一亩,亏损了3万多元。据了解,今年高邮湖围网养殖户亏本,并非其养殖技术有问题,而是高邮湖过境客水所致。
高邮湖是我市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境内拥有的养殖面积达15万亩。全市有1万左右的渔业人口主要集中在高邮湖周边,这些渔民世代从事捕捞生产,是我市湖区的一个特殊群体。
然而,这个特殊群体近几年频频在高邮湖中“呛水”。据金墩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从2003年开始,高邮湖夏秋之际连年都在高水位下浸泡,全村围网养殖基本上泡汤,目前,全村因养殖亏损欠银行的贷款已增至近200万元。
湖区渔民围网养殖连续三年“呛水”,除了2003年是洪涝灾害外,2004年和今年都是过境客水所致,且高邮湖长期在8米以上的高水位上,今年围网就泡在水下达100天。渔民们反映,以前高邮湖行洪前都要降低水位,假如今年行洪前能降低水位1米,那么今年庄台就不会下水,围养也不可能泡汤。
客观上讲,高邮湖既承担着行洪的责任,又有保障湖区上万人口生活的义务。这两者能否协调兼顾起来,是值得有关部门深思的问题。为解决渔民生活出路,最近几年,省湖管会陆续将渔民的捕捞证换发为养殖证。尽管如此,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渔民的生活问题,毕竟养殖存在着诸多“变数”。水利部门和渔业部门能否就高邮湖合理利用问题,组织一些项目攻关,既保证行洪,又保护渔民生产生活。比如适当调节好高邮湖汛期的载水量,减轻洪水给围网养殖带来的压力;比如在大网圩设立小网圩,建立核心区,增强防逃功能,在大网圩近水区设置高密度的精高养殖;在湖滩沿岸种植茨菇、菱角等水生经济作物;沿湖滩搞高邮鸭、扬州鹅放养等等。
记者在金墩村采访时,许多渔民谈了自己从捕捞到养殖的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湖区水产资源减少,捕捞越来越不景气,为了生活,许多渔民从2000年开始以捕捞证换取了近百亩的养殖证,他们从不会养殖到学会养殖,从过去不投入到渐渐巨额投入,从粗养到精养以提高单位效益。可是三年网养的“呛水”令他们措手不及,苦不堪言,甚至失去了养殖信心。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保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他们基本的生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