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2005-12-01 00:00:00 作者: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五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但有些东西不是五年所能改变的。譬如一个地方的文化、思想、精神,其积淀之深非一日之功,是此地非彼地的根本所在。然而,令人们惊奇的是,过去的五年,高邮最大的变化却正是文化、思想、精神。“自强不息、奋起直追,团结拼搏、争先进位,富民强市、快速崛起”、“热忱欢迎外来先进思想的渗透与同化,热忱欢迎外来优秀人才的挑战与竞争,热忱欢迎外来生产要素的富集与激活”、“文化特别是区域性文化,如果不与产业融合,不与经济联结,就必然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等等,这一系列充满智慧与哲理的理念,展现出高邮人不一样的文化胸襟和思想火花。
文化的转变,来自内在的压力。高邮史称“江淮名区,广陵首邑”,境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市。然而曾有一个时期,高邮的“文化大市”与“经济弱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被不少人称为“高邮文化现象”,甚至有人论断文化只有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才能得到发展。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成了高邮发展经济的负累,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变的新形势。面对强大的压力,高邮的文化人开始反思、警醒、寻找、探索,开始思考如何让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乃至如何投身到市场大潮中去。这一转变的发端,当数新时期高邮精神专场晚会的成功举办。高邮人自编自演,运用诸多艺术形式宣传新时期高邮精神,精彩的演出成为文化人打出的鲜明旗号: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创造最大化的文化价值。此后无论是大型的鸭蛋节晚会、邮文化节晚会,还是一般的文艺活动,高邮的文化人无不尽心尽力,努力实践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不断有为中做大文化文章。
文化的活跃,得益于产业化运作。发展文化事业需要投入,在财政没有多少硬投入的情况下,五年来邮城文化事业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首先是文化资产的盘活。通过土地运作,占地45亩的邮都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2.2万平米的现代文化之城将领先于全省。北海影城通过招商,将新建16层集休闲、文化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时代广场。通过地块置换,破旧的工人文化宫变成独具特色的高邮大剧院。还有广电中心、新闻信息中心、新华书店等一座座文化大厦,树起了新时期高邮文化的新形象。其次是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盂城驿一再扩建,文游台修葺一新,龙虬庄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此外还有西塔、东塔、奎楼等,处处都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三是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创新。扬剧团的公有民营改革,在全省独树一帜,每年300多场的演出,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也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效益。四是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与勃发。近年来通过把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同发展旅游业相结合,我市各旅游景点在正常接待游客的同时,与旅游部门联合推出“一票游十景”联票业务、市民年票等一系列优惠举措,大大促进了高邮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用先进的文化打造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高邮“十五”最大的收获。在如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抢得先机,就需要有全新的、与众不同的、别人所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东方邮都口号的提出,展示出了高邮人对邮文化的深刻理解。“追赶为要、信息至上”的邮驿文明精神,在高邮人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在蝶园,宋之城墙、明之奎楼、清之荷池等名胜古迹与充满现代气息的市民广场融为一体,群众自娱自乐的“周末大舞台”更是令人流连忘返,展现出高邮传统文化涅盘后的魅力。一曲《高邮之歌》尽情展现了新时期高邮人民“清悠悠、梦悠悠”的朴素情怀和“向着太阳,大步奔走”的时代风貌。
发展中的高邮如今正站在加速发展向展翅腾飞的转折点上,满怀豪情地向世人展示着一个日新月异、魅力四射的文化高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