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五业 金色辉煌
2005-12-18 00:00:00 作者:从敏 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十五”期间,我市农村工作、农业生产“战果”辉煌,全面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证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十五”计划。
农村经济长足发展。今年全市农业GDP可望实现23亿元,与“九五”期末的12.35亿元相比,增加了近11亿元,增幅为86%。作为高邮农业特色和优势的“绿色五业”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年我市鸭饲养量可望达到500万只,鹅饲养量达6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40多万亩,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3万亩,罗氏沼虾养殖面积10.2万亩,罗氏沼虾养殖面积占全国的40%、全省的60%。
“九五”期末,我市只有珠光大米为绿色食品,“十五”期间,全市加大争创“三品”的力度,现有有机食品2个(有机鸭、有机鸭蛋),绿色食品27个,无公害产品46个,“三品”基地累计达120.1万亩。全市现有扬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今年可望实现销售28.87亿元,利税1.22亿元,利润5800万元。
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十五”期间,全市通过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民自主创业、推进惠农政策落实,农民人均纯收入走出了前些年的低谷,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465元,今年预计超过5000元,将比“九五”期末的3312元增加近1700多元。农民收入来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非农收入比重超过了60%。32万农村劳动力中,专业从事二、三产业或兼业化的已达27万人。
农村基础建设掀起高潮。“十五”期间,我市全面推进以治水、碧水为重点的水利现代化建设,疏浚76条河道(段)共376公里;新建防洪干渠14.56公里,防渗支渠8.2公里;新建水厂7座,改造水厂5座。同时,通过农机进行作业的田块越来越多,农机产业化服务初具规模。全市农业生产中的耕耙、脱粒、植保等环节实现了100%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较“九五”期末上升了11%。农村通达工程成效显著。2003年乡通村硬质化道路工程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共完成乡通村硬质化道路建设950公里,计划今年年底将完成1010公里。“十五”期间,通过对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区的治理,我市项目区基本建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稳产高产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大大提高。
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民负担由“九五”期末的10412.52万元下降至目前的1860.4万元,人均减负134.28元,亩均减负96元。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全面展开,明确界定农技推广、农经服务公益性职能,实行公益性、经营性职能岗位分离,通过考试考核、竞聘上岗,完成了分流处置。
全面小康村建设正式启动。按照“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期达标”的要求,我市计划花三年时间使50个村达到“全面小康”。进一步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在上轮(2001年至2004年)农村帮扶工作过程中,全市有345个单位、1350人帮扶了2150个贫困户,投入扶持资金290万元,落实帮扶项目2280个,使2100户贫困户脱贫。今年我市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农村帮扶工作,力争通过帮扶促进经济薄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辉煌的“十五”令人欣慰,希望的“十一五”令人向往。“十五”期间奠定的坚实基础,必将推动“十一五”我市农村大发展快发展,“村强民富,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村务民主”的小康社会定能在秦邮大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