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综合新闻
启迪,不仅来自列支敦士登

2006-01-15 00:00:00    作者:葛建亚    来源:今日高邮

――关于高邮市打造“东方邮都”的思考

地处长江三角州北缘的江苏省高邮市,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1997年以来,高邮以“邮”为媒,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邮文化节”,其影响和作用一届比一层大,成效一届比一届好。目前,高邮已发展各级集邮组织108个,拥有集邮协会会员8000多名。在第二届邮文化节创建“中国集邮之乡”的基础上,如今它又提出了打造“东方邮都”的响亮口号。

一、列支敦士登的启迪
启迪,来自列支敦士登。去年9月下旬,笔者到高邮参加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时多次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不久前,市委书记王正宇率团赴欧洲进行经贸考察期间,无意中看到一份华文报纸,上面刊载了《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的专版介绍,列支敦士登这个在欧洲很不起眼的袖珍小国,邮票收入占全国GNP的10%,人均国民产值达9万欧元,高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发达国家。有心的王书记特地带回这张报纸,将相关内容在市府“内参”上转载,并批示各级干部探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是高邮引以自豪的,但用今天的世界眼光来审视,文化特别是区域性文化,如果不与产业融合,不与经济联结,就必然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一思想,高邮市委、市政府研究并确定了在五到十年内打造“东方邮都”的战略目标,初步制订出“六大项目、五大中心、一个产业园”的总体规划。由此,作为高邮市的集邮组织和集邮爱好者,自然成了打造“东方邮都”和办好邮文化节的生力军。
说实在的,乍听这个故事,笔者既感到新奇和振奋,又有不可思议的感觉:欧洲中部的列士敦士登与高邮有多少可比性?与其类比是否牵强附会?然而,在高邮第三届邮文化节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使笔者的认识有了改变,尤其是有幸与集邮界的几位专家一道应邀出席市委、市政府领导召集的“邮文化产业发展研讨座谈会”,直接了解和领悟决策层打造“东方邮都”的思考过程,感受颇深,从而使我意识到,尽管高邮不可能像列支敦士登那样以邮票发行为生财之道,但高邮具有两千年的邮驿历史和丰富的邮文化资源,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和发展邮文化产业这一点上,列支敦士登的努力与成功可以说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书记以此为例“说事”,意在引导人们登高望远,开拓视野,用世界眼光来审视和发掘自己的城市个性,通过邮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使邮文化在与经济的融合和互动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棋高一着,谋胜一筹,切实体现出高邮市领导班子在实施追赶式发展中的领导艺术和胆识。

二、“东方邮都”的轮廓
古人云:“不谋全局,无以谋一城;不谋长远,无以谋一时”。高邮市决策层的全局和长远之“谋”,体现于打造“东方邮都”的总体规划,即已由新闻媒体披露的“六大项目、五大中心、一个产业园”。尽管目前此规划还不够完善,尚需调整定位和进一步论证,但根据《高邮市打造“东方邮都”的初步构想方案》,笔者认为其中体现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项目,是很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其创意和策划令人鼓舞,这些项目包括:通过对盂城驿遗址的扩容增量,恢复当年驿站规模,并再现其古朴风貌;筹建中国邮驿博物馆,最大限度地丰富邮文化内涵;建设邮都广场,并筹建邮文化图书馆和邮文化展示馆;建设邮驿宾馆,恢复秦汉、宋元、明清餐饮和沐浴场所,展示古代接待礼仪;兴建马神庙,再现驿马图腾文明;恢复驿道驿巷和马饮塘湿地公园,开发运河古堤、龙虬庄遗址、马棚东湖度假村、界首驿站万亩芦苇荡等,让游人亲历古代邮驿的传递过程,展现里下河水乡风情;通过建设集古玩收藏、邮品交换、美食品尝、百工展示等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街,再现古驿古街的繁华景象,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就这些项目,我们已不难窥见高邮用五到十年打造“东方邮都”的大致轮廓。
用专家们在座谈会的发言概括:高邮打造“东方邮都”的定位,就是要以邮为基石,以史为底蕴,以古为韵味,以人本为资源,做好“邮”字的大文章,体现弘扬邮文化的大手笔、大举措。

三、历史的召唤,文化的传承
启迪,不仅来自列支敦古登,更是源于高邮悠久历史的召唤和驱动;而打造“东方邮都”构想的提出,更体现出高邮人对文化的领悟、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创新。
高邮的邮文化始于周、兴于秦、盛于明。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就经高邮凿邗沟,打通水陆驿道;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在此筑高台,置邮亭,后又修驿道;宋元时期,高邮邮驿机构已初具规模:明太祖统一中国后,高邮的邮文化发展达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同时,盂城驿作为两京之间的水陆驿站,范仲淹、王安石、马可波罗、魏源等历史名人在此留下了许多佳话。高邮因邮而建城,因驿而兴业,“邮”是其存在之根,发展之脉。汉武帝元狩五年,高邮建县,其后历代无论是设军、设路、设府、设州,“高邮”之名,承袭至今。
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盂城驿,作为现存全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驿站而驰名中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首邮之歌,从古唱到今”。邮文化已成为高邮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竞争优势。高邮成功承办三届中国邮文化节,既搭了文化台,又唱了经济戏。每届除了举办一系列集邮活动外,还 以“节”为媒,以邮会友,招商引资,先后吸引数十亿的投资和招商项目。通过邮文化节,提升了城市品牌,促进了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市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气更加兴旺,充满生机,这正是高邮让世人钦佩的“高招”。就集邮工作讲,协会活动经费能得到财政拨款,这在其他地方是难以办到的。
高邮打造“东方邮都”的目标的确令人振奋,但要把目标和规划变为现实,还要靠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根深才能叶茂”。高邮在打造、拓展邮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应重视邮文化尤其是集邮文化本身的发展。群众性集邮活动的开展和文化氛围的浓厚,同样是邮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今年的第三届邮文化节举办前夕,高邮市特邀请著名集邮家李曙光少将为高邮上千名党政干部讲授集邮知识,全市四套班子中,书记、主任、市长、主席均到会,听取了《走进邮票世界》的专题讲座;文化节期间,又引来了“第二批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命名仪式和《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一书的首发式,还举办了邮展和青少年集邮的系列活动。
高邮正是依靠不断创新,凝聚人气,借助外力,吸引来宾,使“邮”的内涵提升、外延扩展。“邮”不再是概念,而是理念、品牌、资源和奋斗的目标!愿高邮将“邮之歌”唱得更响,在打造“东方邮都”的征程上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     (作者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江苏省集邮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