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卫事业硕果累累
2006-01-17 00:00:00 作者:袁慧 来源:今日高邮
三年的汗水、三年的奋斗。我们有了名列江苏省第一、亩产804.8公斤的常优1号种子;建成了省命名的实验小学、示范初中、三星级以上高中、国家(省)重点职中等23所;开辟了属于广大群众的休闲好去处――蝶园广场;成功完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的试点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仅2005年,我市就申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8项,获批60项,其中科技部科技产业化项目19项;实施省级以上“星火”、“火炬”计划项目14项;预计实施“3+1”科技支持工程项目390个,总投入 11亿元,新增销售21亿元,培育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25项;获省以上科技无偿拨款637万元,占扬州市局下达指标的182%,创历史新高;全市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5亿元,实际引进到账域外资金1430万元,占本市下达全年招商引资指标的166%。牵头组织2次大型集中性的“三下乡”活动,发放各种科普资料2万多份,近万名农民朋友参与到活动中来。认真组织全国第五届(省第十七届)科普宣传周和“四进社区”活动,打响了我市科普宣传活动的品牌,加大了科普工作的普及力度。同时,与农林、卫生等部门一起举办的多次实用技术培训班,近万名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接受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过去的三年,我市的文化活动成绩显著,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成功举办了第二、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第二届双黄鸭蛋节,举办了多台大型文艺晚会,以优秀的节目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外地客商和邮城人民的交口称赞。2004年12月,我市成为又一个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少儿二胡之乡”的城市。
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第三届农民艺术节、第三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历时一个月之久,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艺术节开展得如火如荼。第三届农民艺术节更是以大年初三 “踩街”活动拉开序幕,随后在各乡镇轮番举行的农民自编自演的各项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从2005年3月起,每周六在市蝶园市民广场举办《周末大舞台》活动,让广大群众多了一个参与娱乐的好去处。全市体育“八个一工程”全面推进,社会指导员培训班不断开班;全市多次开展涉及不同年龄人群的各类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横渡高邮湖体育活动更是吸引了三省一市13支代表队参加。同时,我市还为省、市运动队输送了多名武术、乒乓球优秀运动健儿和后备人才。
“防非”、“抗洪”、“食品卫生”、“防控禽流感”……过去的三年,我市卫生事业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大的考验,卫生系统先后妥善处理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我市卫生系统全面预防阻击“非典”,针对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启动救灾防病预案,实现了大灾之年无大疫。
为打造温馨的医疗服务环境,市人民医院筹资1400多万元,建成苏北地区同级医院中一流的急救中心大楼;中医院投资1100多万元建设现代化的中西医结合病房大楼;异地新建了3家医疗卫生单位,7家一级医院病房重新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试点稳步推进,全市1.8万患病家庭获补助,近30万人免费进行常规性体检。
医疗购销行业内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卫生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效果显著,2005年1-10月份共查处违法案件295起,结案280起,销毁不合格食品3800公斤。村卫生所建设、集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如火如荼,农民小病找村医,重病到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尴尬地位日渐改善,卫生体制改革步伐不断推进,使卫生工作步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我市人口出生率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2005年底我市成立了扬州市首家"小太阳"亲子中心,引进的新型婴幼儿教育理念,填补了我市0--3岁幼儿及其家长的教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