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少了“味”
2006-02-09 00:00:00 作者: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佳节,俗称“灯节”。以前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如今这一传统习俗依然存在,但早已变了“味”。
佳节未到,邮城的不少商铺已经挂起了各式各样的元宵花灯,有颜色鲜艳、体型胖嘟嘟的卡通狗,有小巧玲珑的ketty灯……打开花灯按钮,既有彩灯又有音乐。花灯的用材也十分多样,包括充气、硬塑等,少了的则是纸质的扎灯。很多人觉得纸灯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人们所期待的传统“年味”。
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叹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花灯越来越新潮多样,但我们更加怀念小时候玩的纸质扎灯。几根竹篾、几张白纸、几支画笔,结构简单但色彩斑驳、造型多样的元宵花灯就在孩子们的巧手下“诞生”了。虽然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提着亲手制作的花灯,孩子们照样在大人们的祝福和期盼中开开心心闹元宵。
从历史发展来看,年俗本身就是不断演变的。年味变淡,民俗弱化,让人多少有点失落,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却是一种进步――生活条件改善了,平时人们衣食无忧,谁还会在过年时特意去蒸包子,包饺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