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0 00:00:00 作者:姚静 来源:今日高邮
充分发挥团结面广的优势,把社会各界的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专委会基础作用、机关保障作用,是十一届市政协凝聚民心、汇聚智力,努力彰显政协工作特色的重要举措。
加强联系,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十一届市政协期间,市政协坚持主席、副主席走访委员制度,密切关注委员的工作、学习、履职、生活情况,征求他们对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工作的意见。同时,十一届市政协还就人民政协的历史、地位、作用、经常性工作、政协规章制度以及统一战线理论等为委员们开设专题讲座,并将编印的26期《学习参考资料》、16期《政协会刊》、24期《高邮报·政协之窗》专版以及“周末课堂”、秦邮文化讲坛等作为加强委员学习的重要内容和交流平台,从而增强委员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激励委员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履职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十一届市政协要求委员坚持做到“三个一”,即:提交一件提案、反映一条社情民意、参加一次调研活动。为加强委员与所在界别群众的联系,十一届市政协还先后组织委员们就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重视农业综合开发等多个议题,深入基层,与相关企业、单位、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委员们在政协协商、调研、视察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广大委员们在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充分展现了政协组织的风采和委员的良好形象。
创新方式,发挥专委会基础作用。紧贴广大政协委员,始终高举团结和民主两大旗帜,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十一届市政协各专委会的重要工作。为加强专委会领导班子建设,2011年,市政协专委会在原5个专委会基础上又新增人口资源环境委。各专委会与委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组织委员开展跨委组联合活动,密切与党政部门对口联系,加强与各界别的组织协调,积极搭建政协委员学习交流、建言献策的平台;认真组织开展调研视察、督促办理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活动,为政协日常工作增添了活力。
撰写提案是政协委员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十一届市政协创新提案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网络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提交和查询提案,网上交办、答复提案和网上评议,委员们在网上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到提案办理进展情况。此外,十一届市政协还开展提案跟踪督查落实、二次评议活动,试行了委员活动小组督办小组重要提案工作制,极大地丰富了委组活动内容,扩大了提案工作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十一届市政协期间,委员们共提出提案1239件,立案1160件,经市委、市政府和各承办单位认真组织办理,已全部办复,解决了许多经济建设、社会民生等问题。
加强建设,提高机关保障效能。以制度创新工作、以规范促和谐发展。十一届市政协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常委会工作规则》、《专委会组织通则》、《委员守则》、《委员履职情况考评细则》,出台了《加强政协宣传工作的意见》、《建立社情民意工作机制》等,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及中办发(2011)16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规范政协工作,十一届市政协先后在高邮镇、三垛镇、卸甲镇、临泽镇和菱塘回族乡等五个重点中心镇(乡)成立政协乡镇工作委员会,并制定《高邮市政协乡镇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日常学习中,十一届市政协积极按照“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机关的要求,强化机关工作人员自学和集中学习,不断提高政协机关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为政协履职提供了保障。
十一届市政协期间,市政协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民族宗教界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围绕“全面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为构建和谐高邮服务”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积极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言献策,帮助侨资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促进伊斯兰教事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依托《跨越国界的爱》这本反映我市孤残儿童“涉外收养”并由此开展跨国交流的纪实文学作品,接待来邮寻亲的外国家长和孩子共计40多人次。《跨越国界的爱》还作为公共外交经典案例刊登于《公共外交季刊》,受到全国政协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