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4 00:00:00 作者: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6月初,存放于文游台景区内的铁牛回迁马棚湾,既落实了大运河申遗专家的意见,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原址保护,同时也为全市古城保护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棚湾铁牛“回家”是我市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缩影。清蒲松龄在《高邮月课示》中称:“高邮文物,号称名区”。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的文物252处。目前我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在全省各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亦超过全省半数以上地级市。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我市有4处遗产点已被列入国家运河遗产保护名录,另有4处列入后备名录,即将接受申遗专家组检查验收,申遗工作走在了扬州前列。
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名城保护作为一种历史责任和历史追求,从规划入手,使古城保护走上了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1998年,我市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年,我市结合《高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规划编制,又重新修编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规划,使古城保护的思想一以贯之,措施不断完善。2008年,我市相继编制了《高邮市城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高邮市城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通过了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另外,近年来,在规划的指导下,我市还开展了保护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复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等重大工作。
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特色,我市把名城保护和利用的重点放在古城及历史街区上。近年来,我市投入2亿多元修缮了盂城驿、文游台、龙虬庄遗址;先后完成了城墙及奎楼、镇国寺塔、净土寺塔、州署头门和侵华日军投降处旧址修缮,一批珍贵的文物资源得到了妥善的利用和保护。在修缮过程中,我市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延续古城风貌,保证了文物本体安全。
与此同时,我市还成立了高邮市非遗保护中心,指导全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申报、保护工作。高邮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邮董糖、界首茶干被列入省级名录,临泽高跷、高邮咸蛋制作工艺等30个项目被列入扬州和高邮市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