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综合新闻
运河沿岸又有新发现:平津堰“裸露”十一层石堤

2012-12-17 00:00:00    作者:晓晖 赵天    来源:今日高邮

连日来,考古人员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在我市大运河沿岸进行了考古挖掘。昨天,考古人员在淮扬运河段唯一保存至今的堰——平津堰发现了11层石堤。这些古遗迹的出现,不仅确定了平津堰石堤的具体方位,而且预示着通过深入考古,平津堰筑废年代、修筑方法等历史疑团即将解开。

 

考古:平津堰方位确定,发现八米长古石堤

意义:反映高邮湖、明清古运河关系

记者来到现场时,考古人员正埋头悉心勘掘,由青石铺就的11层堤岸已清晰可见,这些石堤历经千年仍坚不可摧。“这些石堤长约8米,共11层,但目前还不能确定具体年代。”考古人员表示,其中,几层石阶存现代痕迹,不排除被加固整修的可能性。

“平津堰是目前淮扬运河段所发现的唯一仅存的堰。它是大运河开凿史上的水利杰作。”业内人士表示,平津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镇,北至宝应县,现存高邮城至界首镇段,长约30公里,较好地反映了高邮湖、明清古运河的关系。

对于平津堰,历代史料中对其年代、用途、谁人建筑等信息各有记载,种种疑团引起考古人员的关注。例如,《旧唐书·卷一四八》云:“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在高邮湖筑堤为塘,灌田数千顷,又修筑富人、固本二塘,不仅保证了山阳渎水力的充足,又增灌溉万顷之田。”明、清以后,对平津堰的解释说法增多,如明代潘游龙《康济论》认为平津堰是湖堤。《康济论》云:“唐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始于湖之东西,亘南北筑平津堰,以防水患”。

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考古人员表示,目前已在平津堰外侧拐角处开了一条探沟,主要目的是揭示平津堰的修筑年代、废弃年代以及修筑方法。同时,还将在平津堰的内侧挖一条1×3米的探沟,揭示平津堰几期修筑过程,并确定平津堰的最早修筑年代。

  

探索:推测里运河河口宽约45米

意义:为大运河申遗再添丰富文化内涵

“对里运河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向下勘掘了数米深度。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和长年积累的考古资料,我们大致框定了里运河河口宽约45米,其修筑年代大约为明洪武九年,1956年运河改道,里运河失去了原有功能,继而废弃。”考古人员表示,他们还将继续深入勘掘,相信从现场出土的陶瓷片、建筑材料、船只用品等遗物便可确定其修筑和废弃年代。

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高邮进入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的8处遗产点分别为淮扬运河主线高邮段、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马棚湾铁牛、盂城驿、子婴减河、高邮南门大街历史地段、平津堰遗址及镇国寺塔。高邮申遗办相关人士表示,考古人员将对里运河沿岸的古遗址全线考古,希望找到更为详实、可观的实物资料,为进一步申遗、保护以及展示作准备,同时为大运河申遗再添丰富文化内涵。不久的将来,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二河三堤”风貌,感受扬州大运河的沧桑巨变和历史人文底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