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3 00:00:00 作者:周麟 来源:今日高邮
又到了麦收时节,6月初的田野上麦浪滚滚,遍地金黄。
11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马棚镇阳沟村八组时,尽管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但麦田里仍是一派繁忙的抢收景象。两台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并风卷残云般地吞进连秆麦穗,麦秸秆被粉碎后,散落在田里。
去年,为建设万亩良田,阳沟村大部分村民的房屋被拆迁了,村民们被安置在镇上新建的小区。陈佑宽家的房屋和2.8亩麦田就在规划区内。陈佑宽今年71岁,老伴前几年去世,儿子一家三口在常州打工,并买了房子,孙女也在常州上初中。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自家的田边等候收割机。趁着空闲,记者与他攀谈起来。
“下雨天为什么还赶着收割麦子?”面对记者的疑问,陈佑宽说,不能再拖了,这几天一直下雨,插秧的日子都定下来了,只能冒雨抢收。
“今年产量怎样?”记者问。“今年每亩麦子产量大概在800多斤。现在种田不但政府给各种补贴,而且种、管、收全部机械化,可轻松了。”陈佑宽乐滋滋地说。
“麦田里的秸秆准备怎么处理啊?” “全部还田,这几天村干部都在宣传呢。”
“下一步,这里要全部流转出去建设万亩良田。到那时就没地种了。”谈起即将离开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陈佑宽显得难以割舍。
“昨天,儿子特意从常州回家,领到了安置房的钥匙,房子有70多平方米,还拿到了10多万元的现金。”陈佑宽说,儿子多次劝他去常州居住,可他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实在是故土难离。
谈话间,收割机来到了陈佑宽家的田头。陈佑宽与记者打了个招呼,便忙着张罗收割麦子去了。
采访中,马棚镇镇长赵锦章告诉记者,万亩良田项目总投资2亿多元,需异地安置的村民有800多户。项目建成后,异地安置的村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将大为改善。他们每年不但可从土地流转中获得固定收益,而且还能通过外出务工、进园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