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6 00:00:00 作者:付力 来源:今日高邮
——我市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专题培训侧记
4月7日至11日,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组织部联合组织各乡镇分管农业领导人、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浙江大学参加为期五天的专题培训,其中三天集中授课,两天现场体验和讨论思考。
浙江大学对这期培训班高度重视,组织了强大的师资阵容,五门课程基本都由博士生导师讲授。教授们围绕现代农业的特征、基本要求、方式方法以及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进行授课,信息量大,案例丰富,剖析透彻,通俗易懂。第一课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祖辉教授讲授,课题是《现代农业发展与思路对策》,分现代农业涵义、现代农业模式、现代农业趋势、中国农业转型、现代农业对策五个方面,从理性到感性,从普遍现象到成功案例,从基本知识到一般规律,将原本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浅易耐听。其它如《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化经营》《农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等课程,无不如此。教授们还适时进行互动式教学,了解基层情况,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天,对于现代农业这样的宏大课题,时间似乎短了些,但由于教授们讲得精、理得清、说得透,使参训者对现代农业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宏观的把握。全体参训人员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三天集中授课无一人请假、迟到早退,学得很认真。大家感到,平时工作忙,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学习,对现代农业的认识肤浅而零碎,这次专题培训,通过教授讲解,自我消化,初步懂得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和联系,时间虽短,收获很大。大家认为,只有从理论上加深认识,才能增强实践的自信和自觉,做到知行合一。
期间,浙大方面还安排了《国学智慧与人文素养》讲座,丰富了此次培训内容,对于启发参训者从国学里获取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和智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两天的现场体验很有启发意义。中国最美乡村肇始于浙江,生态农业也由浙江首倡。参训人员首先来到中国最美县——桐庐,听取了该县负责同志推进最美乡村建设的经验介绍,参观了最美乡村环溪村和获浦村。这两个村因地制宜,打造环境,更新设施,建设文化,使得特色鲜明,个性凸显,特别是产业兴村、普及电商和“猪圈茶吧”“牛栏咖啡”等一个个创意,对参训者启发极大。最美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最美乡村与现代农业相互融合时,就成了景区景点,进而滋生新的业态,比如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业、居家养老业等等。
参训人员还来到浙江大学·安吉铁皮石斛基地。这个种植基地面积不是很大,但却是现代农业的缩影。基地依托浙江大学,采用“公司+基地+科技”的模式 ,实现全新的人工栽培,是典型的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教授们传授的知识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印证,书本理论被演绎在一座高档大棚里,增强了参训者的感性认识。
如果说教授们的讲授解决了“现代农业是什么”的问题,现场体验解决了“现代农业怎么做”的问题,那么,课余的讨论思考则更进一步,解决了“我们该如何推进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的问题。学员们自觉反思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瓶颈制约和推进措施。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我市现代农业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兴起,规模种养的壮大和提升,一批特色加工企业的崛起,标志着我市现代农业站上了新起点,搭建了新载体,取得了新成效。但对照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及先进地区的成功实践,还存在差距,如农产品的品牌还不响、设施农业的层次还不高、新型业态还不丰、科技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等。大家感到,说一千道一万,现代农业不是看出来的,也不是等出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富有创意地干出来的。讨论中,大家形成了比较集中的意见:我市现代农业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狠抓不放,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成效。一是狠抓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可能实现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和高效化。二是精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和家庭农场,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三是推进园区和项目建设,让园区成为示范和样板,让项目成为有力的支撑和坚强的载体。四是依托科技和信息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参训人员无不感到,短短的五天培训,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也增强了信心。学习的成果必将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