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市区大部分菜场已完成改造升级,并投入使用。记者了解到,所有经过改造的菜场,经营环境较以往均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菜场的经营摊位,特别是自产自销蔬菜区的摊位入驻率普遍不高,甚至出现空置现象。为此,日前记者进行了专门走访。
在走访中,记者看到,改造后的菜场区域划分合理,摊位分布整齐,地面干净整洁,排水系统完善。与此同时,为了给家庭种植的菜农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解决流动蔬菜摊贩占道经营问题,大部分新改造的菜场都明确划分出了自产自销区域。“我们菜场的自产自销区域对家庭种植的菜农都是免费开放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菜农提供良好的销售场地,同时让占道经营现象有所改观,从而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市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改造后的菜场设施齐全,规划良好,理应受到蔬菜摊贩的青睐。可是记者在多家菜场发现,很多摊位的使用率并不高。据了解,目前南海菜场摊位空置二分之一左右;傅公桥菜场摊位空置三分之一左右;通湖菜场摊位空置四分之三左右;高沙园菜场摊位空置四分之一左右。在这些菜场里,除南海菜场自产自销区有一些家庭种植和批发蔬菜混合销售的摊主外,其余菜场自产自销区域全部空置着。市供销合作总社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关于自产自销区免费入驻的消息,我们曾通过播放电子屏、面对面告知等方式进行了宣传,但本地菜农还是不愿意进场销售蔬菜。”
与此同时,记者经常会在下班的路上看到很多蔬菜摊贩,随便找个宽敞的地儿将菜摊一摆,当街叫卖。城管一来,他们便一溜烟不见了踪影;城管一走,他们就继续出来叫卖,好像在和城管“打游击战”。“这些占道经营的小摊贩,非要选择在十字路口附近摆摊,这样既影响交通安全,又污染环境卫生,要不是家在附近,我都不愿意从这走。”一位家住通湖路与金桥路附近的居民无奈地告诉记者。
占道经营的蔬菜摊除了影响市容市貌外,由于不受任何部门管理,蔬菜质量也得不到保障。“我买菜一般都去菜场,那些摊贩卖的菜谁知道农药有没有超标啊,而且如果出了问题上哪找他们去。”正在菜场里挑选蔬菜的张大妈对记者说。
菜场自产自销区免费开放,可为什么这些摊贩还是不愿去菜场卖菜,而选择在路边跟城管“打游击战”呢?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问题,近日,记者再次走访了摊位空置较严重的通湖菜场。
通湖菜场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一方面这些菜农已经习惯了路边摆摊经营,有的因为长期在一个地方卖菜,而有了固定的客源,所以他们不愿放弃长期驻守的“阵地”和客源;其次,由于这些菜农家庭种植的蔬菜品种较少嫌进入菜场麻烦,有的则担心进场后自己的菜不受顾客“待见”;再次,有些菜农为了丰富蔬菜品种,会去蔬菜批发市场批一点混着卖,这种情况进入自产自销区则会收取相应的费用,对于小本经营的他们来说,都不愿出这个钱。”
在距离菜场不远处的通湖路边上,记者看到了很多蔬菜摊贩正在当街叫卖。“姑娘,称点小青菜吧?自己家种的。”一位老太喊住了记者。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不到菜场里面去卖菜时,她摆摆手说:“菜场里虽然不收我钱,可我就这几种菜,进去了就没人看得上眼了。”旁边摊位的老太接着说道:“我们都在这里卖了好几年了,要是让我们换个地方卖,还真不习惯。”
“其实,不仅是这些菜农习惯了在路边摆摊当街叫卖,很多市民也习惯了在路边菜摊买菜。“我经常会在下班的路上买菜,不需要停车,非常方便。”正在买菜的徐女士告诉记者。
针对存在的问题,各部门都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来积极应对?市供销合作总社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期,我们多次和城管部门碰头,商讨解决“马路市场”和菜场自产自销区空置问题。针对菜农路边摆摊已经养成习惯的问题,我们在加大菜场自产自销区免费经营宣传力度的同时,将继续对菜场周边菜农进行劝说、引导,改变他们的习惯、观念。”
市城管执法大队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将进一步加大疏导力度,努力引导摊贩进入指定菜场经营,特别是对自产自销的摊主。“如果疏导无效,我们将采取强制措施。”这位管理人员说。
与此同时,市供销合作总社要求其所管辖的中市口、南海、瑞和、傅公桥、通湖等五家菜场进一步明确划定菜场自产自销区,留出10%的经营区域给本地菜农,不得被其他经营者占用,同时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虽然本地菜农蔬菜品种较少,但是因为他们是自家种植的‘绿色’蔬菜,相对于批发来的蔬菜来说更加安全、放心。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绿色’蔬菜的宣传,让进入菜场的更多顾客知道他们销售的是‘绿色’的、无公害蔬菜。”
相信通过各方努力,路边摊贩会逐渐习惯进入菜场经营,市民也会习惯进入菜场买菜,我们的市容市貌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