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综合新闻
为广场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2016-05-25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海潮市民广场、蝶园市民广场、文游台广场、邮都文化广场、大淖广场、净土寺塔广场、商务大厦广场,以及依托市河、北关河、北澄子河等河道整治新建形成的一些休闲广场。这些“城市客厅”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品位,而且也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提供了好去处。

城市的核心是人,广场的核心是文。但记者在走访中看到,我市建成的不少广场缺乏文化元素的植入和讲述“高邮故事”的功能。蝶园市民广场除“周末大舞台”一些表演活动外,广场的文化活动都以自发式广场舞为主;邮都文化广场是因邮驿文化而起名,但与“邮文化”基本不相干;大淖因汪曾祺的《大淖纪事》而令人神往,但大淖广场看不到汪老笔下的大淖风光,一点“汪味”也没有……

那么,如何让城市广场“文”起来?业内人士认为,要赋予每个广场独特的文化属性,因场而宜,讲述“高邮故事”。广场文字解读是传播广场文化的重要手段,但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许多广场没有相关文字解读,更没有名城历史故事的讲述。比如,海潮市民广场,许多市民只知是政府广场,广场毫无“海潮故事”的字眼;邮都文化广场因无“邮文化”之影,让许多外地人感到一头雾水。

我市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老行当”藏于民间,甚至束之高阁。业内人士建议,能否将优秀传统文化项目通过政府引导扶持植入广场,让广场文起来、活起来、动起来。近年来,我市在相关节庆期间,将补锅、箍桶、捏糖人、玩木偶、做老虎鞋等老行当在开幕式现场进行集中展示,吸引了许多市民和中外嘉宾的观赏,大家纷纷拿起手中的手机、相机留下逝去的“乡愁”。另外,我市有秦邮八景及许多美丽传说,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去传承,让广场成为传播秦邮历史文化的载体、流动的“文博馆”。

高邮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有高邮民歌、临泽高跷、布袋木偶等,同时,还拥有一批掌握老行当的手艺人。业内人士认为,可在一些有条件的广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老行当”展示区,让传统文化在文化广场占有一席之地,把文化广场作为旅游景点来打造。比如,位于运河西堤的平津堰遗址,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价值较高,如何结合运河西堤运河文化主题广场的打造,全方位展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魅力;文游台广场要放大秦少游《鹊桥仙》的爱情文化,让游客感受“鹊桥相会”的醉人美景;大淖广场要再现汪曾祺笔下的大淖风光……

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广场这一载体,让高邮历史文化得以滋养传承,使政府对文化的投入释放出更强的软实力。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