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20:58:19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5月31日中午,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吉林长春的杨佩萱老人。尽管年事已高,但他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娓娓讲起了他的故事。
1928年正月,杨佩萱出生于原高邮县闵塔区塔集乡,小时候上过4年私塾,读完了5年小学。“后来我在乡剧团工作,经常演绎抗日情景剧。那时候,虽然年纪还小,但已萌发了参加革命的念头。” 杨佩萱回忆,1944年他参加高邮县青训班学习,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同年,杨佩萱到天长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后进入淮南根据地专员公署。解放战争开始,他与淮南部队一同北撤。“战争是残酷的。记忆中,当时北撤人员共有2万多人,最后只剩下3000余人。” 杨佩萱感慨。
1946年,中央在大连筹建坦克学校,杨佩萱和其他49名年轻党员从3000余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学校学习。1952年,杨佩萱成为大连政府机要员,后被分配到吉林省委工作。回忆起以前的峥嵘岁月,老人告诉记者,他曾先后在吉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外办、省人大常委会等担任领导工作。“我曾经7次见过毛主席。1958年毛主席来吉林省视察,我负责具体接待工作,为大家拍合影,忙前忙后。后来下放到吉林省水利设计院,参与了星星哨水库的设计与建设。”杨佩萱说,1976年星星哨水库建成,下游上万垧旱田改造成了水田,开始种植水稻,如今吉林大米全国闻名。
杨佩萱1944年参加革命,是一位有着76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一直珍藏着3枚纪念章,分别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3枚纪念章记录着他的革命生涯,也让他格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杨佩萱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出生于贫穷的高邮西北乡,虽然在外多年,却一直关心关注家乡高邮的发展。他说,高邮现在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多年跻身全国“双百强县市”,这一切归功于家乡人民的团结奋斗,更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他为家乡自豪,为身为高邮人自豪!
通讯员 康重华 记者 杨晓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