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综合新闻
“疫”往直前,白衣执甲的“90后”医师——向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师们致敬

2021-08-19 20:38:33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2021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医师节遭遇疫情大考,我市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带着滚烫的真情和抗击疫魔的勇气争相驰援扬州。他们不惧危险冲在一线的样子,他们专注忘我彻夜奋斗的样子,都是疫线上最美的风景。这些白衣执甲逆行的身影中,有一群90后的医务工作者,他们 “疫”往直前,用责任和担当绽放属于自己的青春之光。当日,记者连线了四位驰援扬州的90后医务工作者,聆听他们的“疫”线故事。                                           

“穿上白衣,就是身披责任和使命”

市人民医院骨科医师杨宝林

19日上午,记者电话联系驰援扬州的我市人民医院骨科医师杨宝林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从上午8时许到11时许,时隔3个多小时,记者才拨通了杨宝林的电话,此时的他刚刚完成一轮核酸检测工作,进行轮岗休息。电话那头传来的一声“喂”,声音显得沙哑而疲累,让记者顿时深感歉意。得知来意后,电话中的杨宝林提了提精气神说:“即便再辛苦,也绝不会退缩。我们既然穿上这身白衣,就是身披责任和使命。”

 杨宝林出生于1991年,2017年成为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名医师,年轻的他励志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去年疫情期间,他主动报名,前往高邮市人民医院(东区)发热门诊。扬州疫情发生后,杨宝林时刻关注。8月1日6时许,市人民医院工作群内发布了一则报名驰援扬州的消息。看到消息,杨宝林立即报了名。8时许,接到通知的杨宝林和其他24名同事一同出发前往扬州。在瘦西湖高速出口,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分组,他和另外7名同事被分配到邗江区雷塘社区。一到社区,杨宝林便立即投身紧张的核酸检测工作中,从上午10时许开始一直到凌晨才结束。等忙完回到酒店休息,他才感觉到全身酸痛,身上没有一处是干的,汗水打湿了衣物顺着身体一直流到脚底。

自8月1日起,杨宝林一直坚守在扬州抗疫一线,核酸采样成为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每天,身穿厚重防护服的他,忙完核酸检测点上的工作后,又和同事上门为部分老弱病残的居民做核酸检测。日复一日,其中的辛苦杨宝林并不愿多说,反而是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让他心生感动。“这19天里,我遇到了太多,也经历了太多。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自己常常被一些温暖的场景、温馨的话语所感动。”杨宝林说,烈日下检测时,有人面带感激,对我们说辛苦;有热心市民送来防暑物品,说给我们降降温;有学生们向我们敬礼……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眼睛就会不由自主地湿润起来。特别是有一次,就在杨宝林累得实在吃不消蹲下身休息片刻时,一位老奶奶送来一瓶矿泉水说:“孩子,让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温心的话语,增添了杨宝林坚持的力量。

杨宝林告诉记者,来扬州前夕正是他女儿周岁生日。“8月1日一大早离开家时,爱人和孩子都还在睡觉。” 直到登上开往扬州的车,他才发信息告知爱人,爱人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离开家这么多天,最想念的是家中的父母和妻儿。每天,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酒店休息时,杨宝林都会和妻子视频通话。“每次晚上与爱人联系上后,都能感觉到爱人松了一口气。虽然爱人嘴上不说,但我知道她心里的那份担心。” 杨宝林说,每个人只有在疾风骤雨淬炼中才能成长,自己亦是如此。闲下来时,自己会用本子记录下工作中的点滴。“记录下来,等女儿长大后给她看,让孩子知道他的父亲参与了这场战役,并以此为荣。” 杨宝林说。

 8月19日是医师节,一大早,杨宝林和同事们被安排到瘦西湖新苑小区检测点,开启了又一天的忙碌。杨宝林感言,我是医务工作者,虽然艰苦,但我相信,难熬的日子总会过去。我们已经咬着牙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熬过了许多的苦,剩下的,都是坦途。扬州,加油! 

“扫楼采样,我上”

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医师尤磊

8月19日,是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医师尤磊驰援扬州的第19天。因为身体不适,这两日,在队友的强烈要求下,尤磊暂停了上门核酸采样的工作,在休息点作短暂休整。“我在休息,我的队友们还在战疫一线,等这一两天身体好点,我就继续开始工作。”19日上午,记者电话采访了仍在扬州的尤磊。

今年32岁的尤磊是一位新手奶爸。虽然女儿刚17个月大,妻子工作也很忙碌,但尤磊说,身上的这件白大褂蕴含了责任和使命,面对“疫”线的号召,必须“疫”往直前。

7月28日,接到随时准备驰援扬州核酸检测采样的通知,没有丝毫犹豫,尤磊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回复“收到”。8月1日早晨7时40分,由2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从高邮出发。“路上交通管制,我们的队伍11点才到达扬州。一下车,所有人员就立即投入到了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中。”尤磊告诉记者,采样第一天,他被分配在瘦西湖景区西华门核酸采样点,与6名医生轮番上岗进行采样。从早11点到晚11点,当天,尤磊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手拿棉签,重复了1千多次同样的动作。之后的几天,尤磊每天在采样点,防护服内,汗水浸湿了衣物,顺着身体流到了地上。

从12日开始,尤磊从固定采样点“转战”到流动采样队。全员核酸检测必须不漏一人,而扬州不少老年人因身体不便无法来到现场采样。因此,各个片区成立了流动采样队,对各个小区楼栋进行“扫楼”式排查,上门为市民采样。“‘扫楼’采样工作强度大,我是男生,我来上。”接到通知,尤磊与团队里的男医师们纷纷响应,主动申请加入流动采样队。

尤磊告诉记者,不同于固定采样,流动采样对象随机,各个住户之间的距离不一,他经常要骑着电动车去摸索居民所在的小区,每天需要爬的楼层更是数不清。“这些需要上门采样的对象很多都是瘫痪的老人,平时只需要几十秒就可以完成的采样,上门采样时前后可能需要4至5分钟。”尤磊说。

让尤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上门为一名住在6楼的老人进行核酸采样。那天,他与社区志愿者前后两次来到同一住户家敲门都没人回应,在第三次上门时,住户的女儿才匆匆赶回家。原来,这位住户的女儿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刚刚结束了工作回到家,而她80多岁的老父亲中风瘫痪在床,无法下床开门。在老人女儿的帮助下,尤磊顺利完成了采样。

尤磊说,这段时间,他听到的最多的话语就是“谢谢”。这些话语让他消除了心中的紧张情绪和身体上的疲惫。“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不论职业、不论年华,我们蒙面,只为了更好的未来,扬州加油。”尤磊说。                                                                                          

“我希望早点接他们回家”

市妇保院妇保科护士祁颖

“2、3、8、9、10、32、22、24、34……以上人员安排出车,其他人待命。”手机提示铃声再次响起,看到微信群里的信息,我市驰援扬州的妇保院妇保科“90后”护士祁颖利落地拿好装备,钻上大巴车,在车上洗手消毒,戴上N95口罩、帽子,穿上穿上防护服、手套与鞋套,最后戴好面屏,“全副武装”地开始新一轮的转运工作。

扬州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23岁的祁颖主动向单位请缨前往扬州支援,被分配至扬州广陵区从事转运医学观察人员的工作。“我是8月7日晚八点左右到达扬州的,当天夜里便直接上岗,进行转运工作。”祁颖在电话采访时告诉记者,她主要要为转运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提醒转运的人员要做好哪些防护,各自要保持入座的距离等,并及时解答市民的一些疑问。由于当天需将人员转运至其它城市进行医学观察,一直到第二日上午7点,祁颖和其他工作人员才回到扬州,防护服穿了将近12个小时,脱下后,皮肤被汗水泡得发皱泛白。“一开始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比淌汗更难受的是觉得气闷,一回到下榻的酒店,便立马摘下口罩,深呼吸几口。”祁颖表示,现在自己早已习惯,每天还尽量少喝水。

由于转运工作时间的不固定性,祁颖每天都紧盯手机,白天机不离手,夜晚机不离耳,确保能够及时得知信息,随时准备出发。“其实最难的并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每次等待时的感受。因为我们转运工作面对的都是需要进行医学观察的人员,我们的出现往往是市民最不想看到的,每次在各小区等待的时候,隔着面屏看着大家穿防护服排队依次上车时的眼神,看到小孩子们自己拉着行李箱的场景,特别让人揪心,非常舍不得他们。”祁颖在说的时候声音不禁哽咽了,但是越是此时此刻,她说,我更要提醒自己要坚定信念,以专业做好工作,第一时间“点对点”接到需要转送的人员,将他们闭环送至目的地。

在扬州的十几天,祁颖的父母经常叮嘱她要做好防护,照顾好自己,她非常感谢父母的支持,也安慰父母,她作为一名“90后”医护人员理应冲在前面,履行作为医护人员的职责,尽全力守护大家。

“刚来的几天工作强度比较大,最近运转的频次逐步降低了,我也希望我们等待的次数越来越少,疫情快点过去,大家都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祁颖说,此刻我最想的是能够早点接他们回家。 

  “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底!”

市界首卫生院中医科医师郭圆

8月19日上午10时许,在扬州市瘦西湖农贸市场核酸检测采样点,来自我市界首卫生院中医科医师郭圆刚与同事做好交接班,脱下防护服,全身消毒。稍作休息后,她将在12时许再次投入到下一班次的核酸检测工作。

郭圆,1998年出生,2018年8月来到界首卫生院中医科工作。用该院院长薛勇的一句话来说,郭圆这孩子别看她个头小小的,但是身体里却有大大的能量。自扬州发生疫情以来,界首卫生院积极动员医务人员前往支援,“我报名。”人群中,一位个头小小的女生大声说道,这位女生就是郭圆。“院长,您放心,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8月1日出发前,郭圆坚定地向医院领导表态。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自8月1日到达扬州后,郭圆接受到各种任务,从核酸检采样到上门检测,她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完成每一项任务。

8月7日一则《击不到的“疫”线战士》视频新闻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走红。一位医务人员在与同事一起“扫楼”时,因为天气炎热晕倒在地,然而就在她苏醒后又迅速投入到当天的“扫楼”工作中,而郭圆就是当天与她一同“扫楼”的医务人员,视频中给晕倒医务人员撑伞的也是郭圆。“当那位小姐姐晕倒时,所有人都忙起来,给她降温、按摩,我拿起手边的一把伞给姐姐遮阳。”郭圆告诉记者,看到姐姐晕倒,我真的很心疼,醒来后又继续工作,这也许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从那以后,郭圆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再苦再累也会坚持到底。

“最多每天核酸检测1000人。”郭圆告诉记者,“每个人的咽反射不同,感觉不一样,有的人稍微一碰就感觉恶心,一直往后缩。”郭圆坦言,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引导对方再多坚持一下,打开咽后壁。记得一天傍晚,一位市民带着年迈的母亲前来核酸检测采集点。老人在做核酸检测采样时,一直往后退,甚至有点呕吐,她儿子则不停地打招呼说:“麻烦了,麻烦了!”“大家都这么配合,再累也要坚持!”郭圆暗自给自己加油鼓劲。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